在我党高级将领中,陈赓和粟裕无疑是两位耀眼的“后起之秀”。
1947年,陈毅老总曾有过这样的评价: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迈进。
这话分量极重,等于把两人放在了四大野战军军事主官的同等位置。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多,两人的境遇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淮海战役打响时,粟裕麾下雄兵六十万,是整个战役的实际总指挥。而陈赓当时手下不过四个纵队,还需在刘伯承的指挥下行动。
到了1955年授衔,粟裕更是元帅的热门人选,而陈赓的名字,始终未出现在元帅候选名单上。
明明是并驾齐驱的两个人,为何在短短时间内拉开了如此大的差距?
起点不同,半路又换道
说起来,两人的起点差距不小。陈赓出身军人世家,黄埔军校毕业,是周恩来麾下的特科干将,起点相当高。
粟裕则出身湘西地主家庭,是个师范学生,南昌起义时只是个小小的班长,而陈赓已是营长。
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南昌起义失败后,两人分道扬镳,人生轨迹也随之对调。
陈赓去了上海搞地下工作,虽然惊心动魄,但也错过了红军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粟裕跟着朱老总上了井冈山,从基层干起,一步步成长为红十军团的参谋长。
等到抗日战争爆发,两人才算重新站回了同一起跑线。陈赓是八路军386旅旅长,粟裕是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级别和地位相当。
确山之战:一次合作不畅的失利
解放战争初期,陈赓和粟裕都是一方大佬。陈赓执掌陈谢兵团,粟裕则在华野挑大梁。
转折点发生在1947年。当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陷入白崇禧部重兵围剿的险境。
为了解围,中央命令陈谢兵团与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协同作战,进攻确山,上演一出“围魏救赵”的好戏。
确山守敌是川军整编第20师,战斗力强悍,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此战一开始由陈赓负责统一指挥。然而,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他犯下了一个疏漏。
确山城外有三处制高点,互为犄角,是攻城的关键。可陈赓的作战地图上只标了两处,偏偏漏掉了最重要的607高地。
我军猛攻两天,却迟迟无法突破,就是因为敌人利用被遗忘的607高地居高临下,对我军造成了巨大阻碍。
等指挥权转交到陈士榘手上,他重新勘察地形,发现了问题所在,调整部署后才终于打到城下。
可惜,两天时间已经白白浪费,桂系的援军已经赶到。我军只能被迫撤退,营救刘邓的战略目标也未能完全实现。
宛西诱敌:一次致命的“心软”
如果说确山之战的失利,还有两军初次合作、磨合不够的客观原因,那几个月后的另一次失误,则更直接地暴露了陈赓指挥风格上的问题。
1948年3月,中野决定设局歼灭国民党张轸兵团。计划是围点打援,由陈赓率部作为主力,伏击前来增援的张轸。
这个张轸是个老江湖,对我军战术十分了解。他进入包围圈后,很快就察觉到了不对劲。
于是他将计就计,一边在电台里大喊要继续东进,与我军决一死战,一边却悄悄准备撤回南阳。
这份电报被我军截获,陈赓信以为真。他认为张轸既然要往东“送死”,正好撞上我军从东面赶来的增援部队。
为了避免自己部队不必要的伤亡,他下令原本负责在东面兜底的老部队第4纵队后撤,脱离接触。
他大概是心疼自己的老底子,不想让他们白白牺牲。
谁曾想,张轸抓住这个空档,虚晃一枪后立刻调头,从陈赓让出的缺口溜之大吉。
等到我军反应过来,已经追悔莫及。全歼张轸兵团的大好机会,就这样眼睁睁溜走了。
战神与福将的岔路口
这次失误让中野司令员刘伯承颇为不满,批评陈赓麾下的部队“顾虑自己部分的伤亡”。
这两次连续的失误,让中央对陈赓指挥大兵团决战的能力产生了疑问。
陈赓性格诙谐、八面玲珑,对部下爱护有加,这是他的优点。但在关键决战中,这种“心软”和对伤亡的过度顾虑,有时反而会成为致命弱点。
相比之下,粟裕的风格则完全不同。他敢于冒险,敢下血本,为了达成战略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在解放战争后期那种动辄几十万大军对决的“梭哈”牌局里,显然粟裕这种“战神”风格的统帅,比陈赓这种“福将”风格的将领,更让统帅部放心。
结语
因此,在决定中原命运的淮海战役中,中央毫不犹豫地将六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粟裕,而陈赓则只能在刘伯承手下打辅助。
这并非否定陈赓的才能。论资历、论战功、论个人魅力,陈赓都是顶级将领。只是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他没能抓住那两次证明自己可以驾驭超大规模决战的机会。
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两次的失误无法掩盖一位将领一生的光辉。陈赓与粟裕,都是我军的瑰宝,只是在不同的战场上,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