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68年老院连夜搬离!兰州铁路商圈的空心化,藏着多少普通人的无奈?

68年老院连夜搬离!兰州铁路商圈的"空心化",藏着多少普通人的无奈?

刷到网友@黄河浪昨天发的动态,差点把刚泡的枸杞茶呛进鼻子。照片里,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的大红招牌被摘得干干净净,墙根还堆着半卷没拆完的蓝铁皮——这是他今早路过西关十字时拍的。"小时候天天路过,门口传达室王爷爷总给我塞两颗水果糖,这才几年?"配文就一句话,看得人心里发堵。

这事儿得从铁路局商圈说起。咱兰州人提起"铁老大",那真是又爱又恨。上世纪五十年代,兰铁局机关大楼拔地而起,跟着铁路职工宿舍、子弟学校、工人文化宫像串糖葫芦似的排开。最红火那会儿,从铁路局大门往南走半公里,全是带"铁"字的单位:铁路医院、铁路中学、铁路运输法院,连菜市场都叫"铁路菜场"。我家对门张叔就是铁二代,他总说七十年代结婚时,在铁路俱乐部办的酒席,大厅能摆三十桌,走廊都站满道贺的同事。

可这两年,风向变了。去年秋天,中科院近物所的新实验基地在榆中高新区揭牌,搬离了呆了四十年的铁路局片区;今年春天,西北工程设计院的老同事聚会,聊的都是西安高新区的厂房补贴和人才公寓;前几天路过铁路设计院,大铁门上挂着"搬迁公告",红纸上印着"新址: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园"——68年的老院子,就这么连夜打包走了。

说起来扎心,这些单位搬走不是没预兆。前两年陪亲戚看学区房,中介指着铁路局家属院说:"您瞧这楼龄,房龄比孩子岁数都大,物业费收不上来,电梯修了三次都没动静。"再看周边,曾经的"铁饭碗"聚集地,现在连个像样的超市都没剩几家,原来的铁路文化宫改成了电竞馆,工人文化宫的外墙上,"职工之家"四个字被广告布遮得只剩个"之"。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咱兰州人心里都有数。这些年城市发展像坐过山车,房地产热的时候,开发商扎堆往铁路局片区跑,盖了不少高层,可配套跟不上——学校学位不够,医院床位紧张,年轻人买了房却不愿意搬过来;等楼市降温,这些"地产依赖症"的毛病全暴露了。反观那些没跟风的地方,比如安宁的科教城,靠着兰州大学、西北师大留住了不少科研人才,周边的咖啡馆、书店越开越多,晚上路灯下全是遛娃的家长。

最让人唏嘘的是兰州大学的状况。作为咱甘肃的最高学府,这些年总被调侃"孔雀东南飞"。去年参加校庆,碰到物理学院的李教授,他说实验室设备更新慢,好几个博士毕业生拿了南方高校的offer,临走前拍着他肩膀说:"老师,不是不想留,是那边给的钱够买半栋家属楼了。"这话听着扎心,可细想也在理——城市留不住产业,产业留不住人才,人才留不住,城市拿什么往前奔?

记得二十年前上初中,周末常和同学去铁路局逛小商品市场。那时候,卖贺卡的小摊前围满了人,修钢笔的老师傅戴着老花镜穿街走巷,连修鞋匠的木箱子上都摆着几盆仙人掌。现在再去,市场变成了停车场,以前的修鞋摊变成了快递驿站,唯一没变的是墙角那棵老槐树,树皮上还留着我们当年刻的"到此一游"。

城市发展就像熬汤,光往锅里倒水不行,得加够骨头和调料。兰州靠铁路起家,靠石化壮大,这些"老本行"不是包袱,是命根子。要是把科研院所都"熬"走了,把人才都"煮"跑了,最后剩下的汤,怕是连点滋味都没有。

昨天路过西关十字,看见张叔蹲在铁路俱乐部门口抽烟。我问他还去不去老院子看看,他把烟头往地上一碾:"看了有啥用?人留不住,房空着,招牌摘了,就剩个念想了。"风一吹,他的白头发散在领口,像团没梳开的棉絮。

城市要活,得留住根。这根不是钢筋水泥的高楼,是车间里的机器轰鸣,是实验室的彻夜灯光,是学校里的朗朗书声,是菜市场里的吆喝声。要是连这些都没了,再高的楼,再宽的路,都是空的。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