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这APP怎么越改越回去了?
也就四个月不到,山姆又被自家会员给喷上了热门。起因?就因为APP改了版。原来的白底商品图,朴实无华,所见即所得,肉就是肉,菜就是菜。改版后呢?嚯,一张张都成了精修艺术照,生鲜区直接给你看烹饪完的成品,精致是精致了,可我买的是牛排,不是惠灵顿啊。
这一改,老会员们炸了锅。以前一眼就能扫到自己要的东西,分量、品相清清楚楚,现在呢?所有信息都得点进去,翻半天才能找到配料表。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巧就巧在,10月27号,沃尔玛中国刚宣布前阿里高管刘鹏出任山姆会员店业态总裁。这下好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烧到了自家APP上?山姆阿里化、山姆盒马味儿的说法瞬间就传开了。大家伙儿的吐槽也跟着来了:下一步是不是就该凑单满减、免密支付,然后一不小心就跳转到淘宝了?
山姆估计也给骂懵了,连夜把商品图改了回去,还发了个公告解释,说这改版从8月底就开始测试了。这事儿到底是不是新总裁主导,其实没那么重要。因为大家心里那股火,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
说白了,会员们抗拒的压根不是某个高管,也不是几张图片,而是感觉山姆,越来越不像山姆了。
我们为什么愿意每年掏那至少260块的会员费?图的就是一份契约。我花钱雇你当我的专业买手,你得替我把好关,精选商品,确保物美价廉。一样的价钱,品质更好;一样的品质,价钱更低。这才是山·姆的核心。
可最近这一年,这个专业买手的身份,正被一点点动摇。
就说今年7月,不少人发现自己常买的好东西,悄无声息地下架了。取而代之的,是些在楼下便利店就能随手买到的普通货色。这还怎么体现会员的尊贵感?更有甚者,部分商品开始涨价,甚至比电商平台卖得还贵。我一同事就发现,山姆里卖的一款屈臣氏柠檬茶,从49.9块涨到59.9块,天猫超市同规格的才卖44块多。
他自己也嘀咕:我知道山姆版的配方可能有点不一样,但我真喝不出来啊,一个味儿,那我肯定买便宜的。 这话说得再实在不过了。当所谓的差异化小到需要用味蕾显微镜去分辨时,那260块的会员费,就显得有点冤了。
纸巾质量下降、牛奶买回家发现成了酸奶,这些抱怨声越来越多。有熟悉供应链的人分析,根子就出在成本压力上。据说山姆现在对毛利率的要求执行得更严,品牌货要到20%以上,自有品牌也得15%到20%。采购量大,就可以拼命压供应商的价,供应商被榨干了怎么办?总不能亏本做生意,那就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偷工减料呗。
这一切的背后,是山姆疯狂的扩张脚步。
1996年进中国,到2020年9月,二十四年多,才慢悠悠地开出30家店,主打一个精耕细作。可就在最近这五年,就新开了近30家,上个月底深圳宝安店开业,已经是全国第59家了。这速度,简直是踩了油门。
策略很清晰。早期死磕一线城市的核心中产,培养付费心智。然后在一二线城市加密布点,2020年之后,开始向县域下沉,晋江、昆山、张家港……你别小看县城,那里的消费力惊人,有钱有闲,对高品质商品需求旺盛,偏偏本地又没渠道。
现在很多县城都催生了山姆代购产业,一群人开车去邻市,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回来加点价卖。你看,市场就在那儿。
所以山姆的下沉策略本身没毛病。但问题是,急速扩张对供应链的要求是几何倍数增长的,你得跟得上。这就象一艘小舢板,想改装成航空母舰,光把甲板加宽是不够的,底下的动力系统、支撑结构都得彻底重造。
这条钢丝,现在看来,没有那么好走。
一边是忠诚度高、对品质和山姆味儿要求苛刻的老用户,他们是基本盘;另一边是广阔下沉市场里嗷嗷待哺的新用户,他们对价格可能更敏感。为了迎合后者,山姆就需要引入更多国民品牌,但这又可能稀释掉前者看重的精选和差异化。
再回头看那位新上任的前阿里高管,现在网络上都快把他喷成筛子了。但看看他的履历,没准人家就是被请来解决这个供应链难题和国民品牌整合问题的。
山姆以后上热搜的机会,估计还多着呢。
既然铁了心要把盘子做大,那就得在维护老用户体验和拉拢新用户增长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而我们这些老会员,也许不得不接受,那个曾经小而美的山姆,可能真的,已经是个过去的故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