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抗日战争的第一个大胜仗,军事角度来看其实只能算险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正式开始。短短一个月内,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整个华北陷入全面危机。

面对民族存亡危机,国共两党开始紧密携手、共同抵御外敌。

8月22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派遣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

9月中旬,晋北战局日益严峻。日军第5师团在攻占大同及周围县城后,企图突破平型关防线与雁门关以北的日军汇合,集中兵力攻占太原。

平型关,这个位于晋冀两省的重要隘口,成为了关键的战略要地。

为阻止日军突破平型关防线,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部决定在平型关一带设伏。

为打好这场仗,林彪曾三次到平型关乔沟一带进行实地勘察,并在现场向各团指定了埋伏地点,明确了师、旅、团指挥所的位置,埋伏主战场设在平型关前一条名为乔沟的深沟。

经过侦察勘测,我军将伏击圈设置成"口袋型",第115师所属685团、687团位于"口袋"两侧,344旅位于"口袋底",进入乔沟一线的日军则交由686团。

9月24日傍晚,各旅、115师官兵开赴平型关前线。那天夜里,崎岖小路上大雨如注,山洪突然暴发,战士们把枪和子弹挂在脖子上,手拉着手或者拽着马尾巴从齐腰甚至齐胸深的急流中躺过,并于25日清晨赶到伏击阵地。

9月25日早七时许,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浩浩荡荡驶入这条狭窄的乔沟当中。

战斗打响,687团2营率先冲下沟道,与公路上的日军展开白刃格斗。

686团3营占领了老爷庙高地后,我军从公路两侧高地居高临下,打得山沟里的日军到处躲藏。

687团从东侧、685团从西侧围上来,686团从老爷庙高地发起攻击,将辛庄至老爷庙一线的日军汽车队残部歼灭。

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战,八路军第115师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

但是我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15师伤亡600余人。

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取得的第一场大胜仗,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全国老百姓第一次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场"险胜"甚至可以说是"惨胜"。

首先,从参战双方的情况看,八路军115师是我军的精锐之师,兵力达12000余人,而被伏击的日军只有4000余人,且主要是辎重和后勤补给部队,并非一线作战主力。

其次,从作战条件看,我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

师长林彪曾三次实地勘察地形,乔沟地形极为有利于伏击作战;且我军兵力是日军的三倍以上,而日军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行进缓慢,毫无防备。

从伤亡比例看,我军伤亡600余人,歼敌1000余人,对于伏击战来说,这个比例并不理想。

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的祝捷电报雪片似地飞向延安,飞向八路军。蒋介石也在26日给朱德、彭德怀的贺电中说:"二十五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毛主席在大捷次日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但他同时也指出,这样的仗"不能再打"。

因为他看到了这场胜利背后的隐忧——如果继续采用这种正面对抗的作战方式,以八路军当时的装备和条件,将会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毛主席进一步强调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确立了以游击战为主的抗日战略,林彪在战后总结:“断敌后路、夜袭、近战是克敌关键。”

此后,八路军以平型关为起点,在华北建立起晋察冀、晋绥等根据地,逐步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从军事角度看,考虑到双方的兵力对比、作战条件和伤亡比例,这确实只能算是一场"险胜"。

但从政治和精神层面看,这无疑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捷"。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抗日"亡国论"的谬论,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平型关大捷不是完美的胜利,但它是中国抗战的转折点。当我们站在和平年代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更应该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友情提示:欢迎您收藏、点赞、评论、转发,获得更多好文推荐!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