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去星巴克或者任意一个咖啡馆,总能看到那么一两个兄弟,笔记本屏幕上画满了花花绿绿的线条,眼神迷离,神情专注,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破解什么天顶星人的通讯密码。
你凑近一看,屏幕上是K线图,但他看的又不是普通的K线,上面标注着各种“笔”、“段”、“中枢”,嘴里还念念有词,什么“三买三卖”、“盘整背驰”。
这时候你得小心,千万别去打扰他。
因为他要么即将悟道飞升,财富自由;要么就是在通往天台的VIP电梯里,按下了关门键。
而他正在研究的这套“天顶星密码”,八成就是大名鼎鼎的“缠论”。
说起缠论,那在A股技术流派里,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它不像传统技术分析那样,给你画两条趋势线,告诉你“金叉死叉”,而是直接上了一套堪比大学高数的理论体系,试图用数学的严谨和逻辑的递归,把市场这个混沌的渣男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套理论里有个核心的基础设定,听起来就特别硬核:“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都至少由三段以上次级别走势类型构成”。
听不懂对吧?听不懂就对了。
这就好比你去学游泳,教练不教你憋气划水,而是先甩给你一本《流体力学与人体工程学》,告诉你水的浮力、阻力以及你身体各部位在不同姿势下的受力分析。
你学完之后,感觉自己不是要去游泳,而是要去造潜水艇。
所以,今天我们不聊玄学,就把这套理论扒光了,看看它的底裤到底是什么颜色,以及为什么无数人对着这本“武功秘籍”练到走火入魔,最后发现自己练的其实是“葵花宝典”,第一步就得先自宫——告别自己的本金。
缠论这套体系的基石,叫做“中枢”。
什么是中枢?说白了,就是价格在一个区间里反复横跳,上不去也下不来,多空双方在这里进入了短暂的肉搏战。就像两个拳击手打累了,互相抱着对方喘气,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个“抱在一起喘气”的状态,就是中枢。
而缠论规定,要形成这么一个中-枢-区-间,至少需要三段次级别的走势。比如“下跌-上涨-再下跌”,并且这三段走势的价格区间有重叠。
你看,这不就是把一个简单的“震荡区间”,用一套新的黑话重新定义了一遍吗?
但牛就牛在,它把这个定义给标准化、数学化了。
在此基础上,它又定义了两种最基本的走势:盘整和趋势。
有一个中枢的,叫盘整。就像拳击手抱在一起喘了半天气,最后还是分开了,但没走远,还在那个擂台上晃悠。
有两个或以上同方向中枢,且中枢之间不重叠的,叫趋势。这就厉害了,相当于一个拳击手把另一个摁在角落里,打一拳,喘口气(形成第一个中枢),再打一拳,再喘口气(形成第二个中枢),打得对方毫无还手之力。这就是上涨趋势。反之亦然。
所以,那个核心设定“任何走势都由三段次级别构成”,其实就是在说:市场要完成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动作,不管是“喘气”还是“出拳”,都必须先完成“抬手-出拳-收拳”这一套最小的连招。
逻辑上是不是无懈可击?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道理?
魔鬼就藏在这里。
这套理论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的“递归”结构。
啥叫递归?说白了就是套娃。
你打开一个日线级别的走势,发现它是个盘整。根据定义,这个日线盘整,一定是由至少三段30分钟级别的走势构成的。
然后你再点开其中一段30分钟级别的走势,发现它本身又是一个小趋势,那它又是由至少三段5分钟级别的走势构成的。
以此类推,可以一直套到1分钟,甚至tick图。
这就像一个巨大的俄罗斯套娃,你打开一个,里面还有一个更小的,形态还差不多。这种“自相似性”,让无数人痴迷。他们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宇宙的终极规律,掌握了上帝的视角,可以从最微观的波动,推演出最宏观的趋势。
这感觉爽不爽?太爽了。
K线在屏幕上跳。钱在账户里跑。你的心在嗓子眼飘。
这感觉刺激不?
刺激的代价就是你那点本金。
为什么一套逻辑上看起来如此完美的理论,在实践中却成了“韭菜收割机”?
因为它完美地利用了人性中的两大弱点:对确定性的渴望,和对“掌控一切”的幻想。
当一个理论告诉你,市场的走势是可以被“分解”和“预测”的,就像做数学题一样,有公式有解法,你会不会心动?你肯定会。因为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厌恶不确定性。
缠论恰好就提供了这么一个看似完美的“确定性”框架。
它把复杂的K线,变成了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拆解和组装的“笔、段、中枢”。你觉得自己不再是赌徒,而是建筑师,在构建市场的宏伟大厦。
但问题在于,市场压根就不是乐高,它是个活物,是个由无数贪婪和恐惧交织而成的巨兽。
你以为你在用尺子量它的尺寸,其实它随时会一口把你连人带尺子一起吞了。
我们来掰扯掰扯这套理论在现实中的几个大坑。
第一个坑,叫“级别的分裂与主观性”。
理论告诉你,日线的走势由30分钟构成。但问题是,你看的是30分钟图,他说要看60分钟图,还有人说27分钟图才是宇宙的和谐频率。到底哪个对?
划分“笔”和“段”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也经常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一根长长的下影线算不算一笔?一个微小的停顿要不要合并?
同一个走势,十个“缠师”能给你画出十一种中枢来,还有一种是他们吵架时画反了的。
你以为你在做数学题,其实你是在做阅读理解。
第二个坑,是“当下性与滞后性”。
缠论的所有结构,都是“走完”了才能被确认的。
一个中枢,必须等第三段走势走出来,并且和第一段有重叠,你才能“确认”这是一个中枢。
一个背驰(理论中的主要买卖点),必须等价格新高而指标不新高,走势走完了,你才能“确认”这是个背驰。
等你确认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价格要么已经弹起老高,你一追就站岗;要么已经跌去一大截,你一卖就卖在地板上。
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非得等人进了ICU才出来,然后告诉你,你看,我早就说你肝上有阴影。这有什么用?你倒是早说啊。
所以,很多缠论交易者,都活在一种“如果当时我……我就……”的悔恨和“下次一定能抓住”的幻想里。
买点出来了。卖点也清晰了。逻辑都闭环了。
听起来是不是万无一失?
万无一失的是庄家把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第三个坑,也是最致命的,它让你忽视了商业的本质。
股票背后是什么?是公司。公司的价值取决于什么?取决于它的产品、管理、现金流、行业地位。
而缠论让你一头扎进K线的几何图形里,去研究那些“笔、段、中枢”的爱恨情仇。你眼里只有图形,没有公司。
你可能会因为一个完美的“三买”信号,去买入一个基本面烂到家的垃圾公司。然后看着它走出一段更完美的下跌中枢。
这就是典型的缘木求鱼。
你试图通过研究浪花(K线)的形状,去预测整艘船(公司)的航向,却忘了决定航向的是船长、发动机和航道。
有些朋友可能会反驳,说你这是不懂,真正的高手能赚钱。
没错,确实有人能用它赚钱。
但这些人赚的,真的是“理论”的钱吗?
他们赚的,是自己强大的执行力、铁一般的纪律、以及对仓位和风险管理的深刻理解。缠论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交易的“锚”,一个用来约束自己情绪化操作的“纪律尺”。
换句话说,高手用什么都能赚钱。你给他一根均线,他照样能稳定盈利。
而大部分人,妄图通过这套复杂的理论,找到市场的“圣杯”,实现所谓的“快种快收”。他们学了一堆名词黑话,觉得自己已经超凡脱俗,结果只是把亏钱这件事搞得更有仪式感了而已。
一波瞎积薄发式的盈利,就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然后加倍奉还给市场。
那么,谁从这股“缠论热”中真正赚到钱了?
首先,是那些开班授课的“大师”。他们把一套公开的理论,包装成秘不外传的绝学,各种划线软件把中枢笔段都给你喂到嘴里,让你产生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一套课程卖你几千上万,卖的是知识吗?不,卖的是你对暴富的幻想。
其次,是券商和交易所。你学的理论越复杂,看的级别越小,交易就会越频繁。你今天看到个5分钟背驰,冲进去;明天看到个1分钟盘整,又杀出来。你交易得越多,他们收的佣金就越多。他们不在乎你开的是法拉利还是拖拉机,只要你一直在路上跑,他们就能一直收你的过路费。
说到底,任何一套试图“一招鲜吃遍天”的交易理论,本质上都是一种心灵马杀鸡。
它让你在随机和混沌的市场中,找到了一丝虚假的秩序感和安全感。
真正的投资,从来不是去预测市场这个渣男明天爱不爱你。而是找到一个值得托付的好公司,在她落难的时候买入,在她辉煌的时候分享收益。
这事儿不性感,甚至有点无聊。
但它比研究那些天顶星人的通讯密码,要靠谱得多。
当然,我不是说缠论一无是处,它在训练交易纪律和结构化思维方面,确实有可取之处。
但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能预测未来的水晶球,那它最终只会变成一个吞噬你本金的黑洞。
记住,在资本市场这个修罗场里,最昂贵的,永远是你那不切实际的幻想。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