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发的大飞机C919还没等到欧美适航认证,却意外收获了来自非洲的积极信号。9月28日,据路透社报道,尼日利亚民航局高层在国际民航组织大会上明确表示,有意启动对C919的适航认证程序。这一动作背后有哪些深层考量?对、尤其是关注航空出行和产业变革的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据公开资料显示,C919自2022年获得中国民航局型号格证以来,一直致力于打破空客与波音在大型客机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虽然国内订单充足,但要真正走向全球,还需通过欧美等主要航空监管机构的严格审查。目前为止,这道门槛依然没有被跨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美国商务部曾暂停向中国商飞出口用于C919的LEAP-1C发动机及相关技术,理由是担心核心技术外流。短短一个多月后,这项禁令又被解除。据媒体分析,这背后反映出中美经贸关系微妙变化,也让业界更加意识到供应链安全和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中国商飞并未停下“出海”的步伐。截至2025年5月,已有18架C919交付使用,总运营时长达到2.8万小时、累计载客157万人次。东航已将其投入商业运营,并开通了上海虹桥至香港的首条境外定期航线。今年以来,该机型还亮相新加坡等多国航空展会,不断积累海外曝光度。
从官方数据来目前除国内市场外,包括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在内的一些国家已经给予了适航认可。但欧洲方面进展缓慢欧盟航空安全局负责人今年4月接受采访时称,即使乐观估计,也需三至六年才能完成全部审查流程。不过他也坦言,中方提供的数据和实证材料极为充分,为未来作奠定基础。
此时尼日利亚主动释放善意信号,无疑具有标志意义。该国作为非洲人口最多且经济体量领先的大国,对扩充本土航空运力有着迫切需求;另中尼之间近年来作加深,为双方互认标准创造了现实条件。有业内人士指出,只要有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中国民用飞机审定结果,就能带动更多地区放宽准入限制——即便欧美迟迟不点头,中国大飞机照样可以打开新兴市场的大门。
“考虑启动”并不代表马上落地。从技术评估到试飞验证,再到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每一步都需要时间与资源投入。而对于乘坐者而言,更关心的是安全性与维护保障是否能跟上国际主流水平。据第三方评论,目前国产大飞机以较低采购成本、高燃油效率以及更灵活维护方案吸引不少发展中地区关注,但如何确保长期可靠运行,是所有买家最看重的问题之一。
回看整个行业格局,根据公开统计,大型喷气式客机领域空客与波音市占率计超过九成,新玩家想分一杯羹绝非易事。在这个背景下,每一次新的区域突破,都可能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小小杠杆。如果尼日利亚顺利推进认证并最终采购,将为其他快速增长中的非洲国家树立示范效应,加速形成“中国制造”品牌效应扩散链条。这不仅影响厂商决策,也会逐步影响当地旅客体验和票价结构——更高性价比的新选择,有望带来普惠红利。
不过也必须看到边界目前阶,中国商飞仍面临产能爬坡压力,仅满足国内3200余架更新换代需求就已任务繁重。“走出去”虽重要,但不能忽视基础服务能力建设。如果售后体系或备件供应跟不上节奏,很容易影响用户口碑甚至阻碍进一步拓展。因此专家建议,在布局海外业务应同步加强本地化支持团队培养,以及维修培训网络搭建,让客户用得安心才是真正关键所在。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场关于“大飞机突围”的竞赛其实离我们很近。一旦国产新势力站稳脚跟,不仅意味着未来坐国际或区域班机会有更多价格亲民的新选项,还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降本增效,从而提升整体出行体验。新产品初期难免存在磨问题,如遇特殊状况请优先参考权威渠道信息,并留意各类公告提示,不盲目追求“尝鲜”。
下一步值得持续观察的是随着越来越多运营数据积累,以及不同国家政策动态调整,会不会出现更多像尼日利亚这样的新兴市场加入队列?届时,“谁来首先拥抱创新”,或许会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开放度的重要风向标。而你自己,对于未来乘坐国产大飞机去往世界各地这件事,又怎么看呢?
你愿意选择搭乘国产大飞机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