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白宫玫瑰园里,特朗普拿起笔,签下了一纸公文。
进口钢铁和铝材,关税分别加征25%和10%。
消息传来,许多还在梦里的人,被一盆冷水浇醒了。
在此之前,很多中国人看美国,眼睛里是带光的。
从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的头十几年,中国一头扎进全球化浪潮,美国就像那个坐标原点。
沿海的出口工厂,生产线上的灯光彻夜不熄,就为了赶出运往大洋彼岸的订单。那时候,中国对美出口的比重,稳稳站在两成以上。
刚毕业的年轻人,一门心思攒钱,要去哈佛耶鲁转一圈,觉得拿张常春藤的文凭,人生就能走上快车道。
企业的老板们,三天两头飞硅谷,回来开会必谈“创新模式”。
美国领事馆门口,办签证的队伍能从街头排到街尾。2017年,一年就有超过30万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觉得美国是定规矩的,中国跟着这个规矩走,就能分到蛋糕。自由市场、科技创新,这些词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
2017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5000亿美元。
可谁也没想到,规矩说变就变。
那年7月6日,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被加征25%的关税。紧接着,中国宣布对美国大豆和猪肉采取反制措施。
贸易摩擦的雪球,一旦滚起来,就停不住了。
到2019年5月10日,受影响的商品清单已经拉得很长,上千亿美元的贸易额卷入其中。
全球供应链像是被扔进了一台搅拌机,乱成一团。
过去堆满货物的港口变得冷清,工厂订单锐减,原来加班加点的工人开始担心饭碗。那股寒意,顺着经济链条,一点点传导到每个人身上。
这时候,大家才回过神来,原来那套挂在嘴边的“规则”,是如此脆弱。
这场风波,不光是经济账,更是一笔心理账。
对于中国的80后、90后来说,对美国的印象,很多是靠美剧和好莱坞电影拼凑起来的。那里似乎是自由的代名词,硅谷则是梦想家的乐土。
这种长期以来建立在文化和经济之上的向往,被关税大棒打得粉碎。
更要命的是,华为、中兴这些公司,直接被扼住了喉咙。芯片断供的威胁,不再是新闻里的标题,而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皮尤研究中心在2023年做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对美国的负面看法,已经攀升到六成以上。
这不是恨,而是一种清醒。大家看明白了,这桌牌局,对手根本没想让你公平地玩。
中国没有坐以待毙。
2020年5月,一个叫“双循环”的战略被提了出来。说白了,就是把经济的重心往国内收,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
过去一门心思做出口的企业,开始掉头研究国内市场。很多产品的价格降了下来,老百姓买东西也得到了实惠。
供应链开始重塑,一些工厂把目光投向了越南的河内、泰国的曼谷。科技自立的口号,也喊得越来越响,华为的鸿蒙系统就是那个时候闯出来的。
拜登在2021年1月20日入主白宫,但压力并未减轻。
10月7日,针对先进半导体的出口管制出台。2023年10月17日,对AI芯片的限制再度收紧。
中国的实验室里,灯火通宵。
时间快进到2024年11月5日,特朗普卷土重来。他再次上台后的第一把火,就是10%的基准关税。
针对中国的动作更是密集。2月1日加10%,3月3日再加10%,到4月2日,对华总税率已经到了54%。他甚至在4月11日提到了145%这个惊人的数字。
中国这边,4月4日就宣布了对美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的反制措施。
但这一次,中国显得从容许多。
因为牌桌上的牌,已经和几年前不一样了。
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3.02万亿元,增长了9.1%。
连续五年,东盟稳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版图中,东盟占据了15.9%的份额。平板显示模组、汽车零配件、锂电池这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增速都超过了20%。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的布局也在深化。中国与共建国家的贸易额,已经占到外贸总额的一半以上。仅前五个月,对非洲的出口,就为整体出口增长贡献了2.1个百分点。
这种多元化的格局,成了抵御外部压力的坚固防波堤。
反观美国,关税战也伤到了自己。欧盟在7月27日与美国签了一份“关税框架协议”,看似互相让步,实则美国占了便宜,欧盟商品要面临15%的税率,内部矛盾重重。
而特朗普威胁要加征的145%关税,意味着二战后长达八十年的低成本商品时代,可能在美国终结。最终买单的,还是美国普通消费者。
全球的看法也在悄然改变。
皮尤中心2025年7月的调查显示,在25个受访国中,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比例中位数,六年来首次超过了美国。
虽然优势微弱,中国36%,美国35%,但这背后的趋势却很明显。
一个曾经被普遍仰视的偶像,光环正在褪色。
纽约时报在7月21日报道,特朗普的态度出现了戏剧性转变,从挥舞关税大棒,转为释放访华意图。
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充足的反制筹码。
回过头看,这场贸易战像一场高强度的压力测试。它摧毁了过去许多人心中不切实际的幻想,也逼着中国走上了一条更依靠自己的路。
博弈还在继续,但心态已经完全不同。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