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志愿军38军三所里创造神迹!副师长贡献极大,只是遗憾没当上将军

1950年11月28日,朝鲜三所里。

志愿军113师338团官兵精疲力竭抵达阵地,刚架起机枪,地平线上已传来美军坦克的轰鸣,他们仅比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快了5分钟!

这决定性的5分钟,不仅改写了一场战役的结局,更将一位副师长的名字刻在了历史丰碑上。

他叫刘海清,一位在长征路上走来的老红军,此刻正面临生死抉择:是固守待援,还是主动出击?

铁血奔袭

1950年11月27日,朝鲜北部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刚刚与友军协同歼灭德川地区的韩军第7师,部队极度疲惫,急需休整。

司令员彭德怀的一道命令如惊雷般传来:命令113师火速穿插至交通枢纽三所里,切断美军第9军的退路,关上敌人南逃的大门。

这道命令意味着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德川到三所里,直线距离虽然不算远,但必须翻越险峻的山岭,全程预计约72.5公里。

留给113师的时间,只有从天黑到天亮的短短一夜。

一旦失败,美军主力将顺利南撤,整个第二次战役西线攻势将功亏一篑。

11月27日晚5点,短暂的休息被打破,113师在师长江潮、副师长刘海清、政委于敬山的指挥下,以338团为前卫,337、339团跟进,迅速集结完毕,以强行军姿态冲出德川。

没有犹豫,没有动员,上万双脚板踏上了漆黑的夜路,目标直指西南方的三所里。

寒夜里,官兵们背负着沉重的装备,沿着崎岖的山径奋力前行,体力迅速消耗。

就在距离目标地点还有一半路程时,一个棘手的状况出现了。

空中传来美军侦察机的轰鸣声,探照灯光束在队伍前后扫过。

如果部队停下隐蔽,必然大大拖延行军速度;若强行通过,暴露目标则可能招致敌机轰炸导致行动失败。

在这紧要关头,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副师长刘海清,提出一个打破常规的想法,命令部队全部卸掉树枝、草叶等简易伪装,沿着大路大胆行进,试图让敌机误以为是撤退的韩军。

这个冒险的决定经过短暂沟通后获得执行。

果然,美机观察一阵后飞离了,队伍得以加速通过开阔地带,这为他们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但长途强行军的消耗是巨大的。

临近三所里前的一个山坡上,部分官兵体力透支严重,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在队伍中指挥行军的刘海清等人,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让部队短暂休息恢复体力,还是咬紧牙关继续前进?

刘海清力排休息的建议,坚持要求部队克服一切困难加速前进。

早一分钟到达,就多一分胜算;哪怕晚一分钟,整个穿插任务都可能前功尽弃,在他的严令和带动下,部队压榨出最后的力量,发起了冲刺。

1950年11月28日清晨7时,113师前卫338团终于抵达三所里附近的高地。

此时,部队已处于体力极限,他们几乎是刚在冰冷的地面上架好机枪和迫击炮,观察哨就报告西南方公路传来巨大的引擎声。

美军第9军的撤退部队,其坦克前卫部队,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距离阵地仅有5分钟的路程!

这决定性的5分钟,是113师全体官兵用坚韧的意志和持续14小时、平均每小时近10华里的强行军速度硬生生抢出来的。

官兵们甚至来不及构筑像样的工事,就立刻投入战斗,对撤退的美军发起了突然阻击,战斗瞬间打响。

当师长在调整部署、巩固三所里阵地时,一直在指挥和观察战场的副师长刘海清,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

美军被阻在三所里后,很可能利用西北方向约1公里外的另一条公路要点,龙源里绕行。

地图显示龙源里,同样控制着连接顺川的关键道路。

如果被美军抢占龙源里,三所里的阻击意义将大打折扣,刘海清当机立断向师长江潮和于敬山政委报告这一判断,并主动提出建议,必须立刻分兵抢占龙源里!

在得到同意后,刘海清亲率距离龙源里较近、建制相对完整的337团主力,不顾自身疲劳和前方敌情不明,迅速扑向龙源里。

同时,他命令339团立即南下,炸毁北撤大同江上的公路桥,阻止可能的敌军援兵。

三所里的阻击炮声未歇,一支疲惫的队伍已在副师长刘海清的亲自带领下,疾奔向新的关键阵地龙源里。

五分钟“关门”的战争

113师在副师长刘海清等人的果断指挥下,成功抢占三所里和龙源里,将美军第9军南撤的主要通道牢牢锁死。

三所里扼守价川通往顺川的公路干线,龙源里则控制着另一条同样重要的乡间公路。

这两处要点被志愿军控制,意味着美军第9军主力的机械化撤退路线被彻底切断,其庞大的部队、车辆和装备被压缩在军隅里至顺川的狭窄地域内,陷入三面被围的困境。

113师官兵,特别是坚守在龙源里阵地的337团,在刘海清的靠前指挥下,从11月28日占领阵地开始,直至12月1日美军主力被迫转向突围,他们承受了美军主力部队疯狂的反扑。

美第2师集中了包括步兵、炮兵、坦克在内的强大力量,在绝对优势的空中支援下,对113师阵地,尤其是龙源里方向,发动了持续不断的猛烈进攻。

美军试图打通南撤通道,救援被围部队。

志愿军官兵依托临时构筑的简易工事,以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美军的集团冲锋。

战斗异常惨烈,阵地反复易手,但113师最终牢牢守住了这两扇“大门”,使得南撤的美军与北援的英军虽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会合。

113师在三所里、龙源里地区的顽强阻击,为志愿军主力部队争取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第38军主力迅速向价川、军隅里地区攻击前进,于11月30日成功将南撤的美第2师和土耳其旅主力分割包围。

陷入重围、补给断绝的美军,在遭受惨重损失后,突围无望,被迫于12月1日放弃大量无法带走的辎重装备,包括汽车、坦克和重炮,转向安州方向狼狈撤退。

此役,113师自身在阻击战斗中即歼敌近3000人,并缴获汽车400辆、坦克23辆、榴弹炮30门及大批军用物资。

这一关键性的阻击行动,直接导致了志愿军西线作战的全面成功。

至12月1日,西线志愿军共歼敌2.3万余人,其中美第2师遭受歼灭性打击,美第25师和土耳其旅也损失惨重。

麦克阿瑟精心策划的“圣诞节结束战争”的“总攻势”被彻底粉碎,“联合国军”全线崩溃,狼狈撤至三八线以南。

东线的志愿军也成功反击,最终整个第二次战役以中朝军队大获全胜告终。

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亲自起草的嘉奖令中,特别表彰了第38军的卓越贡献,并在电文末尾激动地加上“三十八军万岁!”的赞誉。

电文中明确提到:“尤以一一三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终未得逞。”

这份电报,成为对这支部队及其指战员,包括刘海清在内的最高肯定。

113师在三所里、龙源里战斗中的经验总结,后来被作为经典战例收入我军各级指挥院校教材。

从“幺娃子”到“无衔战将”

刘海清这个名字与三所里、龙源里的辉煌胜利紧密相连,但支撑他在朝鲜战场上做出关键决断的,是长达近二十年的铁血征程。

1921年,他出生于四川通江县一个贫苦农家。

1933年,年仅12岁的“幺娃子”投身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共青团,踏上了革命道路。

在土地革命战争的烽火中,他当过宣传员、通讯员、警卫员,跟随部队历经艰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海清在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从基层起步,历任学员、副排长、排长、连长。

1937年9月,在著名的平型关伏击战中,作为一名年轻的连长,刘海清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激战中,日军的刺刀在他额头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纵向伤疤,这道印记伴随他一生。

此后,他转战山东,参加了新村、郯城、莒县、相州、诸城等多次战役战斗,职务升至营长。

解放战争时期,他随部队挺进东北,在东北民主联军和后来的第四野战军中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代理团长、团长。

在1946年的秀水河子歼灭战中,担任营长的刘海清在友邻部队进攻受挫时,冷静观察战场,选择一条雨裂沟作为突破口,率部在夜色中大胆穿插,直捣敌军指挥部,为歼灭战胜利立下战功。

在东北战场残酷的四平攻坚战中,担任代理团长的刘海清率部勇猛突击。

部队攻击速度极快,一度超越了炮火支援范围。

面对敌坚固工事,他灵活组织抵近爆破和火炮直瞄射击,连续摧毁核心火力点,攻占了敌第88师指挥所,展现了出色的攻坚指挥能力。

战斗刚结束,他就因在四平让战士拉走了缴获的美式面粉改善伙食,违反了“一切缴获要归公”的纪律,被纵队政治部主任梁必业严厉批评,在干部大会上做了深刻检讨,此事让他对纪律有了更深的认识。

1948年底的天津战役,刘海清已是第四野战军第38军112师334团团长。

总攻发起前,他的团在外围战中伤亡较大,师里临时决定改由335团担任主攻,作为二梯队的334团团长,刘海清憋着一股劲。

战斗中,他率团向敌纵深迅猛穿插。

在遭遇一座火力凶猛的大楼时,因楼内传出百姓哭喊声,他果断命令停止爆破,改用重机枪压制敌火力后冲入大楼解决守敌,保护了群众。

总攻发起仅10个小时后,刘海清的334团第一个冲进天津警备司令部,在地下室活捉了中将司令官陈长捷,实现了战前的誓言。

朝鲜战场上,刘海清作为113师副师长、师长,将此前积累的丰富战斗经验和高超指挥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无论是德川战斗后部队的快速集结,穿插途中面对敌机的果断决策,力排众议坚持急行军,发现龙源里通道后主动请缨分兵堵截,都体现了他在瞬息万变战场上的敏锐洞察力和非凡决断力。

他常常靠前指挥,与338团一起行动,亲临最前线掌握敌情,这使他的命令能切中要害。

195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时任113师师长的刘海清被授予大校军衔。

按照资历、战功和当时的职务,他在1964年军衔调整时应晋升少将。

但据传他曾主动让衔,加之不久后军衔制被取消,他未能获得将军衔。

1988年,我军恢复军衔制时,已在大军区副职(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军区司令员)岗位上工作多年的刘海清,本应被授予中将军衔,但他因年龄到线已于1987年退休,再次与将星擦肩而过。

对于这位12岁参军、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来说,未能获得将军军衔在外人看来是个遗憾,但他本人对此十分淡然。

这份在战火中淬炼出的胆魄与智慧,最终在朝鲜战场上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其价值远非肩章上的金星所能衡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