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和珅有三不贪,他为什么放过科举和赈灾款?靠第三条“铁律”屹立二十年不倒

01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北京城的天空阴沉得像是要滴下墨来。就在这一天,曾经权倾朝野、富可敌国的和珅,在狱中接到了嘉庆皇帝赐予他的一条白绫。

当人们清点从和府抄出的家产时,整个帝国都为之震动。据野史笔记估算,其财富总额高达八亿至十一亿两白银,相当于大清帝国十余年的财政收入总和。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就此传遍大江南北。

然而,一个几乎被财富数字淹没的诡异事实是,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巨贪,在他的贪腐生涯中,却有着极其清晰的“职业底线”——坊间盛传其有“三不贪”。

其中两条是:维系帝国人才根基的科举钱粮,他分文不取;关乎天下百姓生死的赈灾款项,他不敢妄动。

这究竟是人性未泯的良心发现,还是一个更精密、更冷酷的政治算计?当我们拨开史料的迷雾,会发现这“三不贪”的原则,

非但不是和珅的道德光环,反而恰恰是他构建权力帝国的基石,是他用以维护终极“提款机”——那个被他寄生其上的大清王朝——稳定运转的防火墙。

他的贪,早已超越了对金银的迷恋,而是一种对整个帝国进行系统性控制和汲取的终极欲望。

02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爆发了震惊朝野的“冒赈案”。

此案以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为首,全省官员上下勾结,谎报灾情,套取国家巨额赈灾款项,其涉案官员之多、时间之长、手段之恶劣,被乾隆皇帝痛斥为“从未有之奇贪异事”。

就在此案的调查过程中,一个细节值得玩味。负责勘察的官员发现,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甘肃官场谎称“连年干旱”,但钦差大臣阿桂、和珅等人途经该地时却发现当地“连遇阴雨”。

这个看似简单的天气记录,撕开了整个骗局的一角。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某个赴甘肃查案的驿站里,一名地方官吏深夜求见钦差大臣和珅,献上厚礼,言辞恳切地暗示,只要和大人在奏折上对甘肃的灾情“略笔一二”,日后必有重谢。

这在当时官场,几乎是心照不宣的惯例。

然而,面对这份能轻易换取万金的“举手之劳”,和珅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他或许只是端起茶杯,轻轻吹去浮沫,用那双总是含笑却又深不见底的眼睛看着对方,

缓缓说道:「国帑空虚,皇上宵衣氽食,皆为百姓。本官奉皇命而来,查的是国法,救的是民生,岂能为些许黄白之物,欺君罔上?」

这番义正词严的话,让那位官员冷汗涔涔,狼狈退下。但这真的是出于和珅的“忠君爱民”吗?绝非如此。和珅比任何人都清楚,赈灾款是维系帝国稳定的“压舱石”。

一旦灾民因饥饿而揭竿而起,酿成民变,处理叛乱的军费开销将是赈灾款的十倍、百倍,甚至会动摇国本。他不贪这笔钱,不是因为他有多高尚,而是因为他不能容忍任何人为了眼前小利,砸掉他赖以生存甚至无限汲取财富的那口“大锅”。

03

和珅并非天生的巨贪。他出身于一个并不富裕的满洲武官家庭,少年时甚至经历过家道中落的困顿。

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二十二岁的和珅成为一名三等侍卫。改变他命运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据《庸庵笔记》等书记载,一次乾隆帝在轿中无意间背诵《论语》,忘了下文,和珅顺口接上,由此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他过人的才学和机敏的反应,让乾隆看到了一个可堪大用的干练之才。

从一名普通侍卫,到进入权力中枢军机处,和珅只用了短短数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奉命远赴云南,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的贪腐大案。

面对这位“才臣”,和珅并未硬碰硬,而是先拘审其管家,掌握确凿证据,最终迫使李侍尧低头认罪。此案的迅速告破,充分展现了和珅非凡的政治手腕和办事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办案过程中,他向乾隆呈上的奏折,不仅限于案件本身,更对云南的盐务、钱法、边防等提出了系统性的整顿意见,都得到了乾隆的采纳。

这表明,早期的和珅,是一个真正的“能臣”。他深刻地理解帝国的运作逻辑,知道如何为皇帝分忧解难。

正是这种超凡的理财和行政能力,构成了乾隆对他无底线宠信的基础。他后来之所以能贪,恰恰是因为他有能力为皇帝赚来更多钱,为帝国解决更多麻烦。

04

时间推移到乾隆后期,大清王朝的盛世表象下,已是暗流涌动。一方面是人口激增、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则是皇帝好大喜功、奢侈无度造成的财政紧张。

此时的和珅,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他身兼数十要职,从吏部、户部到内务府,几乎掌控了帝国的钱袋子与官帽子。

他的权力网络盘根错节,腐败也开始从“蚕食”变为“鲸吞”。他始终牢记,他的权力根植于乾隆的信任,而乾隆的信任,则来自于一个表面上依旧繁荣稳定的帝国。

这种稳定,时常受到两大威胁的挑战:一是人才选拔体系的崩溃,二是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而这两者,恰恰对应着他“不贪”的两个领域:科举和赈灾。

科举考试是帝国选拔人才的根本制度。如果考场舞弊成风,买官卖官泛滥,那么选拔上来的将是一群无能之辈。这些人无法有效治理地方,无法为国家创造财富,最终会导致整个官僚体系的腐烂和行政效率的低下。

对于将整个帝国视为自己“产业”的和珅而言,这无异于自毁根基。因此,他不仅不贪科举的钱,甚至多次以主考官的身份严打舞弊,为自己树立公正的形象,同时也为他的权力集团“筛选”和“吸纳”真正有才干的门生。

同样,赈灾款也是他绝不触碰的红线。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发生的甘肃冒赈案,最终以处死56名涉案官员的雷霆手段告终,这足以让和珅明白乾隆对此事的态度。

任何可能引发民变,从而导致巨额军费开支并威胁统治稳定的行为,都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05

然而,和珅的防火墙也并非坚不可摧。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御史曹锡宝上疏弹劾和珅的家奴刘全,称其修建的府邸严重逾制,生活奢侈。

这是一次精准的打击,矛头看似指向家奴,实则剑指和珅本人。

一时间,朝野震动。反对和珅的清流官员们仿佛看到了扳倒这位权臣的希望。弹劾奏折递到乾隆手中,皇帝的态度变得暧昧不明。

他一方面要维护朝廷的法度,另一方面又不愿轻易舍弃这位最能替他聚敛财富、打理帝国的宠臣。

危机迅速向和珅袭来。他深知,一旦“家奴逾制”的罪名坐实,后续的弹劾将如潮水般涌来,最终很可能牵扯出他更为严重的贪腐问题。而此时的乾隆已经年迈,皇帝的信任随时可能动摇。

这是他掌权以来,面临的最大一次政治危机。整个北京城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权倾一时的和相身上,看他如何渡过此劫。和珅精心构建的权力大厦,似乎第一次出现了即将崩塌的裂痕。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和珅在劫难逃之际,他却做出了一个谁也意料不到的举动。在乾隆召见他询问此事时,他没有辩解,更没有反驳,而是直接跪地请罪,痛陈自己“治家不严之过”。

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呈上了一本秘密账册。

这本账册记录的并非他的家产,而是他多年来通过各种“灰色”手段为皇帝的内帑(即皇帝的私人金库)筹集到的巨额资金,其中就包括一项名为“议罪银”的制度。这笔钱,才是他真正保命的王牌……

06

那本看似普通的账册,在乾隆面前被缓缓展开,其上记录的,是一个足以让任何帝王都无法拒绝的秘密——一个独立于国库之外,专供皇帝私人挥霍的庞大金流。

「皇上,奴才刘全骄奢不法,奴才有罪。然奴才之所以能豢养此等恶奴,皆因此奴为皇上内帑之事奔走多年。此议罪银一款,每年可为内帑增收数百万两,皆由奴才暗中操持,未敢声张。」和珅的声音平静,却字字千钧。

“议罪银”制度,是和珅的一大“发明”。即官员犯错,可以缴纳一笔巨款来免除部分处罚。这笔钱绕过了户部,不入国库,直接进入了乾隆的私人腰包。

对于晚年极度奢侈的乾隆而言,这无疑是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此刻,乾隆皇帝看着账册上触目惊心的数字,再看看跪在地上“请罪”的和珅,心中豁然开朗。处理一个家奴,甚至处理和珅,都轻而易举。

但谁能替代和珅,为自己提供如此源源不断的财富?曹锡宝的弹劾是维护国法,而和珅的“罪行”,却是为了满足君主的私欲。在这场博弈中,国法最终让位于私欲。

最终,御史曹锡宝反遭革职留任的处分,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就此烟消云散。和珅不仅毫发无损,反而让乾隆更加意识到他的不可替代性。

这次惊天逆转,将和珅贪腐的本质暴露无遗:他不是简单的敛财,而是将自己与皇帝的最高利益和私欲深度捆绑,他把自己变成了皇帝欲望的延伸和实现工具。

07

经此一役,和珅的“三不贪”原则便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这并非道德选择,而是一套精密计算的风险投资策略。

一不贪科举钱,是为了垄断人才。 他通过主持科考,将天下英才尽收门下,为自己的权力集团输送新鲜血液。这是一种长线投资,确保了他的政策有人执行,他的地位有人维护。

二不贪赈灾款,是为了维护稳定。 他深知,社会动荡是最大的“成本”。保证灾民有饭吃,不造反,就是保住了他持续贪腐的宏观环境。

他甚至会在赈灾时采取一些极端手段,例如在赈灾粮中掺入砂糠,以甄别真假灾民,确保有限的资源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防止民变。这种看似冷酷的做法,恰恰体现了他作为帝国最高“精算师”的本质:稳定压倒一切。

三不贪“办不成的事”的钱,则是为了塑造“品牌信誉”。 据说,和珅受贿有一条铁律: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办成,或者事情本身会触犯乾隆的底线,他绝不收钱。

这使得他的“腐败”拥有了极高的“成功率”,求他办事的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一个高门槛、高回报的权力市场。他将腐败,做成了一门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生意”。

这“三不贪”,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他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贪腐。他放弃了那些风险高、收益相对较低的“小钱”,

牢牢掌控住能带来巨大利益的核心权力领域:官员任免、财政税收、项目工程等。他像一个高明的金融操盘手,精准地管理着整个帝国的“风险”与“收益”。

08

然而,和珅这套完美依附于乾隆个人权威的体系,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的所有有效性,都建立在乾隆活着并且信任他的前提下。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驾崩。仅仅十五天后,嘉庆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

有趣的是,在这二十条大罪中,直接指控其贪污的内容并不在前列,更多的是“僭越”之罪,如在他的坟茔设享殿、藏匿的珍珠比皇宫还多等。

这说明,嘉庆皇帝要杀和珅,根本原因并非是简单的惩治贪腐,而是要清除这个盘踞在皇权之上的巨大阴影。

和珅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新君的权威。他的权力网络、他的巨额财富,都构成了对嘉庆皇权的直接挑战。

最终,和珅被赐在狱中自尽。他那套精心设计的“防火墙”,在绝对的皇权更迭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他的命运结局,也恰恰印证了他策略的根本性失败:他可以管理一个帝国,可以操纵无数官员,甚至可以深度绑定一位皇帝,但他终究无法对抗历史的规律。

他只是帝国肌体上的一个巨大寄生者,当宿主(乾隆)死亡后,他的覆灭便成为必然。

09

和珅死了,但他的“遗产”却深刻地影响了清王朝后续的国运。他用二十年的时间,将腐败制度化、精致化,彻底掏空了清政府的财政和吏治根基。

官员们习惯了用钱办事,整个官僚体系变得唯利是图,毫无效率和信仰可言。

当四十年后,鸦片战争的炮声在广州外海响起,英军面对的,正是一个被和珅式腐败侵蚀得千疮百孔的帝国。军队废弛,官员贪生怕死,整个国家机器在面对真正危机时,显得僵化而无力。

回望历史,和珅那看似高明的“三不贪”,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他用尽心机维护的那个“稳定”的贪腐环境,最终恰恰是葬送这个王朝未来的温床。

他不是帝国的守护者,而是最精致、最有效率的掘墓人。

他一生都在计算收益与风险,却唯独算漏了最重要的一项——一个被系统性腐败掏空了灵魂的帝国,在历史的惊涛骇浪面前,最终将无险可守。

参考文献《大故宮Ⅲ》選文.中华文史网.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知史. (2022-02-20).维基百科. 和珅.社科网正见网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