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夏日,在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的指挥下,第22军协同第21军第61师,肩负起解放舟山群岛的重任。至10月中旬,历经大榭岛、金塘岛及桃花岛的激战,第22军与第61师共攻占外围岛屿三十余座,从而基本完成了对舟山本岛的环形包围。为了继续推进对外围岛屿的占领,逐步迫近舟山本岛,第61师奉令攻取登步岛。然而,随着国民党军的不断增援,第61师不得不撤出该岛。有人因此将登步岛之战视为一场败仗。实则,主动撤退与阵地失守并非一回事,何况在解放战争中,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是基本的作战原则,登步岛的撤出亦不应例外。
一、国民党军登步岛部署兵力
舟山群岛坐落在杭州湾畔,深入东海之中,由舟山本岛、岱山岛、长涂岛、普陀岛、桃花岛、六横岛、登步岛、金塘岛、梅花岛、大榭岛等超过400个岛屿共同构成,总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舟山本岛是其核心,占地523平方公里,是浙江省内的重要港口,巨型海轮得以畅行无阻,各水道均设有浮标,便于航行,同时亦为海军提供了理想的驻防基地。岛屿地形以山地为主,其中五雷峰、老虎山、茅头尖、竺家尖等山峰海拔最高,约500米,可俯瞰周边海域。舟山群岛地处我国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同时作为沪、宁、杭地区的海上屏障,历来被视为军事战略的枢纽之地。在抗日战争和全面内战期间,驻军在此修建了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在舟山本岛上,还建有机场和海军基地等设施。
为保住舟山群岛,国民党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陈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等人亲自到舟山前线视察,策划和调整防务。10月中旬,台湾国民党军统帅部决定调整舟山群岛防务:成立东南军政长官公署舟山指挥所,统一指挥舟山军政,郭忏任主任,石觉、丁治磐任副主任;舟山指挥所下辖舟山防卫司令部,石觉兼任司令官;海军第二舰队主力调往舟山群岛,驻翁洲县(今岱山县)长涂岛;加紧扩建岱山机场,使之成为重型轰炸机机场;急调第12兵团第67军、第19军增援舟山群岛;准备反攻金塘岛、六横岛。
22军军长孙继先。
第75军两个师负责守卫舟山本岛西部及其周边的定海县(现定海区)册子岛、大猫岛等岛屿;第87军两个师则担负舟山本岛东部、定海县登步岛、朱家尖(现均属普陀区)等岛屿的守备任务;暂编第1军第71师则驻守翁洲县岱山岛;海军陆战第1师则负责长涂岛的防御;第67军三个师部署在定海县北部,作为机动力量。而第19军正在途中驰援,为金门提供临时增防,因此尚未抵达舟山群岛。
登步岛坐落于舟山本岛东南部,总面积达14平方公里。全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走向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其中大山与炮台山为最高峰。岛的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带,地势相对平坦,在大山北侧的鸡冠礁处设有码头。登步岛北部与舟山本岛沈家门相距约3.5海里,南部与桃花岛相隔1.3海里,西部与蚂蚁岛相距0.5海里。由于此处多股海流汇聚,潮汐和风向变化频繁,帆船航行难度较大。为了保障舟山本岛向南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国民党军部署了第87军第221师师部率领的第661团全体官兵以及第662团第1营,负责守备登步岛,同时第662团第2营负责守护临近的蚂蚁岛。此外,舟山本岛上的第87军一个师和第67军也保持机动状态,随时准备对登步岛提供支援。
二、第61师攻占登步岛
10月24日,我军第21军第61师接到来自第22军的紧急电令,要求部队迅速占领登步岛,继而又需进军朱家尖岛,最终与兄弟部队协同,从舟山本岛的南侧发起新一轮的攻击。紧接着,第22军又下达了具体指令,强调攻击登步岛的行动必须不晚于11月初启动。此时,第61师已经驶入海疆,既要巩固已占领的岛屿阵地,同时还要继续对国民党军发起攻势,但深感兵力捉襟见肘。国民党军的飞机昼夜不停地在第61师所守卫的六横岛、虾峙岛、桃花岛及其周边海域上空盘旋,对船只进行轰炸,破坏交通设施,使得战场局势变得尤为紧张。
该师将上述情况如实上报至第22军,但第22军与第7兵团并未动摇原有的决心。因此,该师毅然决然地执行了命令,迅速投入战斗准备。战斗部队针对敌情和地形,白天在岛上进行训练,夜间则出海演练,不断设置各种复杂情况,反复进行实战化训练。船只管理委员会不分昼夜地抢修船只,同时加强对水手的训练。师、团机关各司其职,制定计划、监督训练并调配干部,使得整个桃花岛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从穿山半岛运送而来,堆积在桃花岛洞下浦码头两侧的山沟中,包括古庙和居民家中。
“同意第61师集中兵力,逐步转移,逐步夺取登步岛及蚂蚁岛(敌军共两个团)。我方必须首先确保集结不少于两个团的兵力,确保登步岛作战的顺利完成,随后再进攻蚂蚁岛及朱家尖。同时,必须组织足够的炮火支援,有效封锁敌舰艇的活动;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准备充足的船只,确保第一梯队的顺利登陆和第二梯队的持续运输。对于预定作战地区的地形、海岸、海面、潮汐、风向、气候等因素,均需进行详细的侦察,准确掌握敌情、水情、风向、气候的变化,以便作出精确的部署。所有准备工作,均需由军首长亲自负责检查,严格防范领导层官僚主义与指挥层面粗心大意的问题。”(《解放战争战略追击——华东地区》,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345页)
◆我军登陆登步岛。
但是,第7兵团和第22军领导并未重视,甚至担心影响士气,没有向第61师传达这一重要指示。在他们看来,此前攻占的大榭岛、金塘岛、桃花岛面积都比登步岛大,国民党守军也都比登步岛多,都非常轻松地攻占了。现在,国民党军经过连续打击已经是溃败之师,战斗应该更轻松。其实,台湾国民党当局对舟山群岛的防御相当重视,一面下令前线部队死守,一面派兵增援。这表明,越接近舟山本岛,战斗难度越大。而第22军、第7兵团却轻率决定出战,给后来的战斗带来被动。
金秋十月,第61师领导亲自率领机关人员及营级以上干部,深入桃花岛猫山两侧地区,进行细致入微的实地勘查。他们详尽研究国民党守军的地形布局,并对各部队的战斗任务进行了周密的分配。经过与各团干部的反复商讨,第61师最终敲定了登步岛战役的具体部署。
以第182团全体以及第183团第1营的12个连队为先锋部队,而第183团第3营与第2营的第1连,合计4个连队,则作为师的预备力量,肩负起进攻岛屿、消灭敌人的重任;第181团负责守住虾峙岛、桃花岛等已稳固的岛屿,阻止国民党军的登陆行动,并在进攻朱家尖的关键时刻,承担起主要进攻的任务;第21军炮兵团的第1营,配备9门山炮,部署在桃花岛北侧的韭菜山和猫山阵地,为步兵战斗提供火力支援。
在成功登陆渡海之后,第182团的主力部队迅速沿着炮台山、张网湾山发起攻势,迅速占领了鸡冠礁;而第183团的第1营则沿着流水岩山、大山方向,对鸡冠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两支部队汇合后,首先控制了鸡冠礁,切断了国民党军的退路,并阻止了国民党援军的登陆。随后,他们分别对岛上的残余敌军进行了歼灭。
经过对潮汐与风向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第61师最终决定于11月3日晚展开攻势。该师随即向第22军汇报了这一决策及作战部署,并迅速获得了批准。
三、61师激战登步岛
11月3日傍晚时分,桃花岛北岸的海域上,首批突击部队的三个营紧张而庄重地检查着进攻前的各项准备。运送勇士的船只,悄然无声地穿梭于桃花岛的东西两侧,缓缓驶向进攻的起航点。指挥官们紧束着战斗服,遵照统一的命令,井然有序地登上了战舰。炮兵部队迅速占领阵地,调整好射击诸元,炮口高高抬起,对准了登步岛上的预定目标。原计划于20时发起登陆,但由于多数船只需从东西两侧调整至北侧的起渡点,船队的调动导致时间有所延误。
登步岛战,我军猛攻。
22时左右,在炮火的有力支援下,经过20分钟的航渡,第182团第3营、第2营的第4、5连以及第5连的一个排,以及第183团第1营,共计七个半连的兵力,成功击退了国民党军在滩头的顽强阻击,成功登上了登步岛。然而,在22时30分之后,海上突然刮起逆风,潮水迅速退去,船只无法继续航行,导致后续部队当晚未能按照既定计划完成渡海登陆。面对这一突发的不利局面,已成功登陆的七个半步兵连和两个机炮连迅速投入战斗,战斗进展迅速,他们以压倒一切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往直前,向岛上的守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第183团第1营成功占领了流水岩山一带,其中一个排攀登上了高山,第182团的第4、7连则攻占了炮台山。拂晓时分,第182团第3营攻占了张网湾山,鸡冠礁的守军陷入混乱。若该营主力能果断深入,攻克鸡冠礁的可能性极大。然而,由于指挥上出现犹豫,错失了战机。尽管未能攻占鸡冠礁,登陆部队虽然成功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俘虏了近1000人,但未能阻止国民党援军的登陆。
11月4日的黎明时分,国民党援军在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于鸡冠礁码头登陆。首批6架飞机疯狂地对地面部队及船只实施了连续的轰炸和扫射,紧随其后,第二批次同样数量的飞机亦加入了轰炸扫射的行列。一整天,国民党军的飞机轰炸与扫射未曾间歇。与此同时,国民党军舰与B-26轰炸机对桃花岛展开了猛烈的轰炸。至上午9时左右,在飞机与舰炮的火力支援下,国民党援军对登陆部队发起了反击。国民党军第67军第67师第200团向第183团第1营发起攻击,占领了大山和鹰嘴岩后,集中兵力猛攻流水岩山。面对这一攻势,第183团第1营在182团第4连的协同下,坚决抵御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流水岩山上枪声如同狂风呼啸,炮弹如雨点般从天而降,整个阵地震动不已,指战员们的脸上和身上沾满了战场上的尘土。他们誓与阵地同在,成功守住了阵地。第183团第1营营长姜先仁身受重伤仍坚守指挥岗位,直至第二次受伤才被抬离阵地,战后荣膺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第2连政治指导员魏国民冲锋在前,凭借其有力的政治工作激励干部战士奋勇杀敌,战后荣获华东二级人民英雄荣誉。
在国民党军第67军第75师第224团对第182团第3营发起攻击之际,第7连在副营长柴发坤的英明指挥下,屡次挫败了敌军的集团式冲锋,造成了敌军重大伤亡。午时,该连虽撤离炮台山阵地,却与营主力并肩,坚守竹山及野猪塘山东北的阵地,持续抵御国民党军的持续攻势。战后,柴发坤荣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的称号。
在整整一天的激战中,我军登陆部队面对着饥饿、干渴、缺乏阵地依托、无上级火力支援,以及背水作战的艰难境地,依然英勇无畏,顽强抵抗着国民党军的连续猛攻。干部不幸阵亡,战士们便毫不犹豫地接替其职责。弹药告罄,便在战斗的空隙中,派遣人员从敌人尸体上搜集剩余的弹药。子弹用尽,便以刺刀和石块与国民党军展开肉搏。当国民党军攻势受阻时,他们便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就这样,我军登陆部队接连击退了国民党军多次集团进攻。尽管国民党军的攻势未曾停歇,但登陆部队的战斗意志却愈发坚定,未曾丝毫松懈。
第61师师长胡炜(左侧)与副政治委员李清泉(右侧)合影留念。
11月4日夜晚21时,第61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胡炜,率领第182团的第一、第二营以及第183团的第三、第二营的一个连,师侦察连、警卫连和九二步兵炮连,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防线,成功登上了登步岛,与先头部队顺利会合。至此,第61师登陆登步岛的部队,总兵力达到两个团。胡炜师长果断决策,将两个团的力量集中,从左右两侧夹击鸡冠礁,夺取码头,以阻止国民党军的增援,并消灭岛上的守军。在左侧,国民党军白天对流水岩山发动的进攻接连遭受重创,入夜后,他们以大约两个营的兵力实施迂回战术,试图从侧面配合正面部队夺取流水岩山。第183团在进攻途中遭遇了这股敌军,迅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该团发扬“钢铁团”的英勇精神,以压倒性的攻势向国民党军猛烈冲击,击溃了敌军的主力,并继续追击。当该团追击至大山时,天已大亮,山上守军数量众多,攻击未能取得成效。第182团的第一营成功占领了张网湾山和陆家岙,并利用火力阻止了国民党军援军的登陆。然而,由于该团第二营未能攻占炮台山、抢占有利地形,第一营陷入了国民党军的包围,最终被迫撤出张网湾山。
四、第61师迅速撤退
11月5日的拂晓,国民党军第67军第67师的第199团与第201团全体部队抵达登步岛,而后续部队亦正陆续登陆。第67军军长刘廉一与第87军军长朱致一亲临登步岛,指挥并督战。随着天光的亮起,国民党军的飞机与军舰火力愈发猛烈。他们凭借兵力优势,持续对流水岩山、竹山、野猪塘山一线阵地发起了连续攻势,意图偷袭第61师阵地,将其逼退至海边。整个上午与下午,第61师英勇顽强,持续抵抗,击退了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并造成了其重大损失。在阵地前的小规模出击中,我军还成功俘获了敌方士兵。至黄昏时分,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激励下,登陆部队坚韧作战,成功抵御了国民党军数十次狂暴的进攻。整个阵地战火纷飞,杀声震天,战况已达到白热化阶段。
首先伤员和烈士遗体,其次是俘虏,然后是机关和部队,最后由掩护部队殿后,依次撤离并登船。
◆胡炜
夜幕降临,岛上枪声、手榴弹声、冲锋号声此起彼伏。鉴于登陆部队前两晚已连续发起了猛烈攻势,国民党军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惊慌失措地胡乱射击。与此同时,一艘艘船只穿梭于桃花岛与登步岛之间,将一拨拨指战员接回,往来不息。11月6日凌晨1时,登陆部队全体安全撤离至桃花岛。胡炜率指挥所及掩护分队作为最后一批登船,亦安然返回桃花岛。指挥员的镇定自若与从容不迫,极大地鼓舞了干部战士,使得撤退行动得以圆满成功。翌日清晨,国民党军爬至野猪塘山,却不见登陆部队的踪迹,眼前只见波涛滚滚的海水以及同伴的遗体。
五、评价登步岛战斗
登步岛战役持续了两天三夜,当初的电文将其定性为一场失利之役。时至今日,即便在一些史籍与文章中,它仍旧被称作失利之役,且有时与金门之战并提。失利之役通常指的是败仗,不过是败仗的一种委婉说法。然而,尽管登步岛战役未能带来胜利,但它并非一场失利之役。
◆登步岛烈士陵园。
战后,胡炜与李清泉回顾道:“在登步岛的激战中,我未能达成预定歼敌并占领岛屿的目标,然而对敌人的打击却是沉痛的。凭借五个营的兵力,在飞机与军舰火力的支援下,我们与敌军六个至七个团的兵力展开了长达两个昼夜的激战。我们连续击退了敌人大小20余次轮番进攻,坚守住了阵地。尽管我方伤亡超过千人,但我们迫使敌人付出了超过4000人的伤亡代价,其中包括敌第200团、第224团和第661团的团长均被我方击伤,且我方还成功押解了数百名俘虏。在敌众我寡、背水作战的极端困难与复杂局势中,我们顺利实施了从海岛上的撤出战斗,粉碎了敌人企图全歼我登陆部队的狂妄企图。登步岛之战后,敌人迅速从台湾调集兵力加强舟山防御,这充分说明此次战斗对台湾高层造成了不小的震动。”(《解放战争战略追击·华东地区》,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789页)
仅以敌我伤亡比来衡量,登步岛之战无疑是一场胜利。然而,这场战斗未能实现歼灭敌人与完全占领岛屿的双重目标,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受限于风向和潮水的变幻,首批登陆的部队仅有七个半连,实力不足以全歼岛上驻守的敌人一个半团。当第二批登陆部队抵达,兵力增至两个团,但国民党军的数量已增至六七个团,我们仍旧未能实现全歼。第61师在敌众我寡的不利情况下,依然取得了大量战果,但终究无法彻底消灭国民党军,并占领全岛,最终不得不撤退。尽管如此,第61师并非因战败而撤退,而是在不利战场环境下,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果断、实时地实施撤退,巧妙地运用了毛泽东的军事策略。战后,国民党军不得不承认第61师是“共军中最勇猛的一支部队”。
“鉴于我军对敌第八十七军第二二一师在岛上顽强抵抗及援军快速登陆的预估不足,遭遇守军、援军以及海、空军联合作战的反扑,我军伤亡千余人,最终不得不撤离战场。”(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1页。)这一结论与实际情况相符,其表述客观且准确,亦获得了当年参战指挥官们的认同。
解放军总参谋部主编的《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说:“由于登步岛上的国民党军处于绝对优势,而解放军六十一师在短时间内难以再组织部队登岛参战,使上岛人民解放军部队处境十分困难,为保存力量,以利再战,登岛部队遂于十五日晚主动撤回桃花岛。”“进攻登步岛受挫的原因,除解放军没有海、空军的支援外,最主要的是思想上轻敌,战前对气象、潮汐的变化掌握不准,战斗准备不充分,战时组织不严密。”(《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1页)因此,登步岛战斗结果称进攻受挫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