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最早想在1949年7月打台湾。他让粟裕组织兵力,也让刘亚楼、萧劲光等人着手组建空军和海军。他在给周恩来的信里写着:准备明年7月夺取台湾。我看到这段史料时很惊讶,也有点激动。
可是朝鲜战争打起来后,一切改变了。朝鲜开战两个月内,美军在仁川登陆,第七舰队进了台湾海峡。毛主席只好把最坏情况算在内,先去抗美援朝。要是没有朝鲜战争,或者朝鲜局势没恶化,那时机本来很合适。可美国一介入,机会就错过了,我为此感到惋惜。
我最近读到另一段史料,讲的是1960年代又出现一次大好机会,差点就能统一台湾。那次机会有个明显的标志:李宗仁回国。李宗仁当年是代总统,1949年蒋介石下台前把烂摊子留给他,叫他和解放军谈判,也曾想和毛主席“划江而治”。我看到这事,心里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既意外又带点温情。
1965年7月中旬,在周恩来的秘密安排下,李宗仁从美国回到大陆。北京机场周恩来热情接待,李宗仁看见这些人哭了,我读来也跟着动容。7月底,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他,亲口欢迎他回归。周恩来也说,李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台儿庄战役,二是回到祖国。我觉得这话很有分量,也能看出当时高层的用心。
李宗仁回国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能去台湾,为国家统一出力。在记者会上一记者问他愿不愿意去台湾,他说:我和蒋先生虽多年意见不同,但没私人仇恨。如果蒋先生真想解决问题,我可以赴汤蹈火。听到这话,我既觉得真诚,也觉得政治有时候比人心更复杂。
果然,李宗仁回国对台湾当局和蒋介石是个大震动。连曾经的代总统都以大陆为家,岛内还能靠什么希望?海外和台湾很多人开始向往回归,潮流在那时越来越明显。我觉得那种气氛很现实,也很动人,像是历史在慢慢靠拢。
当时周恩来还安排把蒋介石的舅母蒋妙月从浙江秘密送回台湾。蒋介石亲自去迎接,这事让蒋对周恩来有几分感激。蒋介石自己也受中国传统影响,想回归的念头并非没有。过去两岸大多是大陆主动,这回蒋介石也动了心,经过考虑后他下定了决心去谈。
据《曹聚仁传》记载,1965年曹聚仁受蒋介石委托,秘密到北京和周恩来会面,谈和谈事宜,并提出了很多条件。看到这里,我有一种希望在心里升起,觉得解放台湾的时机真的来了,可能已经成熟到能决定性推进。
李宗仁自己也说,三个大事让时机成熟:第一,中国军队在朝鲜显示了力量,把美军逼回鸭绿江;第二,印度入侵中国时,中国军队把侵略者赶回;第三,中国炸响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三件事在他看来是改变国际形势的关键。我读后也觉得这三点确实改变了外界对中国的看法。
可惜好景不长。1966年以后“文革”爆发,一切混乱起来。我想起一句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好的条件遇到更大的变数,就这样被打断了。尤其1968年蒋介石听说他老家浙江奉化慈庵被炸,他很恼怒,于是两岸和谈的事便停止了。读到这里,我感到深深的无奈和遗憾。
到了1970年代,尼克松访华带来了新的转机。毛主席和周恩来都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只能靠别人推动。章士钊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他最后在香港病故,沒能见到更好的结果。我看到这段,觉得历史总是和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很多好机会会因为人的生老病死而错过,心里难免有些悲凉。
更遗憾的是,蒋介石晚年身体不好,1975年他通过陈立夫向大陆传递了求和的秘密信息,想促成和平统一。毛主席收到消息应该高兴。但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病情严重,党内也有很多困难,没能及时回应。蒋介石在1975年4月5日去世,事情就这样停了。读到,我觉得历史像一条河,有时会遇到大石头,转道而行;而人只能在岸上叹息和无力感很真实。
总的看法是,历史里有好几次真切的机会。一些外部因素给了大陆优势,人物的回归和秘密谈判也曾让和平看起来近在眼前。可现实里总有突发事件和人的命运打断进程。我看这些史料,既有激动,也有难过,觉得国家的事既靠策略也靠时间,很多时候我們只能做能做的努力,剩下的只能交给历史去裁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