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美军高调拦截东风导弹,猫腻曝光,空射东风怎么解释?

说真的,最近美国军方这出“拦截大片”演得,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他们刚在阿拉斯加无比高调地宣布,自家最新的“金穹”反导系统表现神勇,成功把一颗模拟中国“东风-41”的洲际弹道导弹靶弹打了下来。

消息出来,感觉是挺唬人的,各种专家和机构联合署名背书,好像美国的反导盾牌从此就固若金汤了。

可谁知道呢,这场“胜利盛宴”的蛋糕还没凉透,就被自己人——那些拿着放大镜分析公开信息的专家们——给掀了桌子。

事情的转折点来得太快,几乎就是紧随那份欢欣鼓舞的官方通报之后。

这帮眼尖的分析师们,他们不拿五角大楼的通稿当圣经,而是直接去扒拉官方发布的基础测试数据,再把这些数据和当时捕捉到的卫星图像、公开的飞机追踪信息凑一块儿对账。

这一对不要紧,好家伙,里面可就有大猫腻了。

核心的问题浮出水面:美军用来“模拟东风-41”的那个关键道具——靶弹,它的出身和底细,跟洲际导弹压根不沾边。

原来,这场盛大表演的主角,那颗被赋予“模拟全球最强洲际导弹之一”重任的靶弹,根本不是咱们想象中威武霸气、拔地而起的大家伙。

它竟然是从一架美国空军的大型运输机C-17的尾舱门里,像扔炸弹一样被投放出来的。

这玩意的真身,是美军库存的老旧“民兵-2”洲际导弹上拆下来的二级火箭部分,七拼八凑改装出来的一个东西,学名好像叫“远程空射靶弹”。

听起来是“远程”,可它的能力上限,撑死也就是个5000到8000公里的射程水平。

这在导弹家族里算个啥级别呢?

顶破天算中远程,离门槛高达8000公里的“洲际导弹”这个金光闪闪的头衔,还差着好大一截呢!

说它是“低配版”都显得客气了,简直就是跑龙套的道具被强行推上主角的位置。

这可就让整场测试变得极其尴尬。

为啥呢?

我们得看看它声称要模拟的那个“正主儿”——“东风-41”,到底有多生猛。

这玩意儿可是中国压箱底的战略重器,能轻松跨越12000到15000公里的大洋,等于说从中国境内基本可以覆盖全球任何重要的战略目标。

它不止能跑,还特别能“打”,可以携带多达10枚独立的核弹头,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那速度快得吓人,据说超过了20倍音速!

想象一下,超过20马赫砸下来,用不到半个小时就能把致命威胁送到美国西海岸。

这样的速度和力量,对任何反导系统来说,都是终极梦魇级别的考验。

好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美军精心挑选的那个“替身演员”。

它的末段冲刺速度有多快?

满打满算,勉强挤进10马赫俱乐部。

再看看它能飞多高?

洲际导弹为了追求射程和突防,弹道高耸入云,最高点往往在1000公里以上的外太空溜达。

可这个冒牌货呢?

它的飞行弹道顶点,可怜巴巴地在大约500公里高度那里就力竭了。

速度和高度这两项硬指标,真货轻轻松松甩开它一倍多!

这落差有多大?

打个不太严谨但形象的比方:这就相当于拿一支打BB弹的玩具小手枪,对着防弹衣砰砰开几枪,子弹被挡住了,然后就激动地跳出来向全世界宣布:看!我们的超级防弹衣能轻松抵御大口径狙击步枪的穿甲弹!

想想吧,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会觉得这脸皮可真厚。

难怪有懂行的网友在线吐槽,简直就像是在看一部特效满分的科幻片,美其名曰拦截测试,实际效果堪比《星球大战》的CG动画。

但让人无语的是,这种看似哄骗公众的把戏,似乎成了美军最近一段时间的“传统艺能”。

往前倒带看看,就在今年3月份,五角大楼也发布了一条类似振奋人心的消息,说用他们海军的“标准-6”导弹成功拦截了一枚模拟中国“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的靶弹。

当时听着也挺厉害。

可后来?

内部人就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原来,那枚威风凛凛的“东风-26靶弹”,根本就不是什么实体导弹发射升空,据说就是一个木头架子搭出来的仿真模型!

更要命的是,连那个据说成功拦截它的“标准-6”导弹,当时可能还在绘图板上没真正造出来量产型号用于这次测试。

这不整个成了一场提前排练的“木偶戏”?

接着是4月份夏威夷的“高超音速导弹拦截测试”宣传,起初也是说得天花乱坠,给人感觉技术突破巨大。

最终呢?

在各种质疑追问下,美军不得不略显狼狈地改口承认,那次“拦截成功”主要是在计算机里面模拟的,压根没实际打真的飞行器!

一件接一件,造假手段层出不穷,甚至到了“量产”的地步,连美国人自己办的《防务新闻》都看不下去,忍不住发声,说美军现在太渴望一场实实在在的胜利了,以至于连“PPT造的胜利”都想抓住充数。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压力,逼得堂堂美国军方把“表演”当成了家常便饭?

掰开了揉碎了看,根子还是卡在“金穹”这个烧钱的庞大计划上。

“金穹”被描绘成特朗普时代力推的“国家反导盾牌”,核心武器就是那个传得神乎其神的LRDR雷达,意思是能看透几千公里的高性能雷达眼。

这项目牛皮是吹出去了,可实际呢?

从2019年真正开始动手搞,一路磕磕绊绊,预算不知道花了多少,硬是拖拖拉拉到今年2025年才算憋出了第一次实际拦截测试。

时间拖得这么久,前期投入就像个无底洞,要是再拿不出点能写在报告里的“亮眼成绩”,那帮攥着财政钥匙的国会议员老爷们可不答应。

下次开会讨论预算,砍起刀来绝对不带手软的,说不定就直接腰斩了。

这边家里项目推进愁云惨雾,另一边呢?

隔着太平洋的中国火箭军,那动静可一点都不小。

最新的“东风-41”披着特有的迷彩伪装网,在媒体上不断亮相;西北方向广袤土地上,新的大型导弹发射井建设一直没停过;每个战略火箭旅配备的发射车,数量达到12辆级别,这个部署密度所代表的持续核打击能力,让美国那些搞战略评估的人士夜里睡不踏实。

这些实实在在的部署行动,不需要任何宣传添油加醋,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但极其强大的威慑。

说实话,这种巨大落差带来的战略焦虑,才可能是导致美军反复做出类似表演性测试行为的深层动力,他们太需要向国内证明,每年天文数字的反导投入,花得值!

这里必须插一句,把最基本的事实掰扯清楚:“东风-41”这样的国之重器,它绝对不是美军测试中那种由运输机“空射”就能发射的玩意儿。

它设计之初就是要依托陆地机动性,藏在大国宽广的腹地里,装在特制的大型越野发射底盘上行动,平时盖上和“原木”相似的伪装网,核心目标之一就是避开天上那些不断转悠的侦察卫星的眼睛。

美国军方硬生生地把一个用老旧导弹二子级空投出来的靶弹,强行套上“模拟东风-41”的帽子,这背后的意图,恐怕不单纯是给自家反导系统“刷分”。

把它跟当下五角大楼一直在向国会伸手索要大笔反导经费的大背景联系起来,味道就更明显了。

这不就是拿“中国威胁论”当剧本核心,再精心导演一出“敌人很强大但我能战胜”的戏码,最终目的就是为自己的预算申请添加“有说服力”的砝码吗?

冷静下来想一想美军这些年玩过的诸多“套路”,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的味道?

远了说有伊拉克战争前拿着管子里的一撮粉末,斩钉截铁地声称是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证据”;近一点的,有在阿富汗砸了无数美元试图建立“民主样板”,结果效果等同于对着沙漠喊话,最终狼狈撤军。

再到如今,直接用低配模型、甚至电脑数据来“拦截”传说中的中国顶级导弹。

这剧本的骨架出奇地一致:第一步,树一个看起来强大无比、能吓住所有人的假想敌;第二步,精心编排一场“胜利大戏”,哪怕道具和对手都是山寨货;第三步,也是最关键一步,拿着这场表演性的“胜利”,理直气壮地向国会伸手——看,威胁这么大,我还能拦住,赶紧打钱吧!

要搁在二三十年前信息闭塞的时候,这种操作可能真能瞒天过海。

可现在,全球各地无数双眼睛盯着网络,信息几乎实时互通,谁手里都有个“放大镜”。

美军玩的这点把戏,想完全捂住,难度比登天还大。

结果就是,这场阿拉斯加的“反导魔术秀”,只热闹了几个小时,就在全球网友七嘴八舌的“在线破案”中彻底露了馅,被扒光了华丽的戏服,只剩下尴尬的真相。

其实这场闹剧背后,揭穿的不单单是美国反导技术的实际水平,更是撕开了美国当前面对大国竞争时难以掩饰的两种深层窘境:一是技术能力上的天花板,这个焦虑是扎扎实实存在的。

洲际弹道导弹,特别是像“东风-41”这种末段速度超过20马赫的“死亡俯冲”,那真是快如闪电。

现有的反导系统,甭管是陆基的海基的还是空基的,在物理层面要成功拦截,可能性微乎其微。

就好比让乌龟去追兔子,不是努力不努力的问题,是物种差距实在太大。

美军比谁都清楚这个技术鸿沟有多大,焦虑感是真实的。

二是大国力量对比的悄然变化带来的自信心流失,这份心虚也是实打实的。

过去美国在亚太横着走,依靠的是庞大的航母战斗群。

但现在,“东风-21D”、“东风-26”这些被冠以“航母杀手”名号的导弹不断成熟部署,让航母在第二岛链内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

靠着航母建立的所谓“介入优势”在削弱。

手里本来指望着靠反导系统建立最后的安全屏障,结果呢?

真实的技术测试表明,“盾”根本拦不住对手最锋利的“矛”,连用模型搞演习都能露怯。

航母躲不开,导弹拦不住,这两大支柱都有点晃动,长久以来那种基于军事绝对优势的霸权思维自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实力不能完全支撑雄心的时候,人就容易心里没底,就容易做出一些看起来不太理智、甚至有些自欺欺人的举动。

五角大楼这场阿拉斯加的表演,或许就是为了那一点点快要流失殆尽的“心理优势”,勉强撑出来的场面。

未来的大国博弈,最终的胜负手在战场硬实力,在真正的战略威慑能力,在坚不可摧的高超音速矛头。

导弹的速度和技术参数不会说谎,它们在飞行中展现的就是国家实力的硬碰硬。

再华丽的PPT报告,再精妙的“模型演戏”,赢不来真正的战场主动权,更撑不起一个摇摇欲坠的单极格局梦。

说白了,美军与其绞尽脑汁搞这些面子工程,琢磨怎么把“特效大片”拍得更逼真一点去忽悠国会拨钱,不如踏踏实实、清醒地认清一个事实:全球力量的天平,特别是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格局,早已经不是美国一家通吃的时代了。

那股吹拂太平洋的东风,无论从气象意义上讲,还是战略意义上讲,它的风向和力量,都确确实实地、不可逆转地变化了。

现在还困在过去“单极世界”那场旧梦里的某些人,真该是醒醒的时候了。

毕竟,真本事才能服人,硬实力才能立身。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