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品牌方的“专业选址”把我坑惨了。看着每天寥寥无几的客流量,我意识到只能自救。三个月,从亏损到盈利,我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希望能帮到更多和我一样的加盟商。
我是老陈,去年决定加盟一个餐饮品牌时,怎么也没想到,品牌方拍着胸脯保证的“黄金选址”,竟成了我创业路上最大的坑。
加盟时,品牌方的选址经理信誓旦旦:“这是个新商圈,未来人流肯定爆满!”“我们已经做了专业评估,绝对没问题!”“周边三公里有5个大型社区,消费潜力巨大!”
开业第一天,我的心就凉了半截。
所谓的“专业选址”,存在三大致命问题:
“未来可期”的孤岛店:商圈确实在建,但完全成熟至少还要两年。我的店孤零零地开着,周边都是围挡。
虚假的“人流数据”:他们选在商场的一个死角,主流动线根本不过来。所谓的“数据”更像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编造。
想当然的“客群匹配”:周边居民多是老年人和租户,与我的品牌定位严重不符。
开业第一个月,日均进店人数不到30人,营业额连保本都做不到。向品牌方求助,得到的回复永远是:“需要时间养店”、“多做促销”、“我们当年也这样”。
我知道,等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我必须自救。
第一阶段:冷静诊断(第一周)
我做了三件事:
真实客流记录:自己蹲在门口,记录每个时段经过店门口的人数、类型,画出精准的“客流热力图”。
竞争对手分析:不只看同品类,所有活得好的店,我都去研究。发现一家奶茶店靠外卖撑起了70%的业绩。
成本结构重组:砍掉一切非必要开支,和房东重新谈判,争取到“保底流水+分成”的租金方案,降低了固定成本。
第二阶段:三大突围行动(第一个月)
行动一:把“死角”变成“目的地”
既然等不来自然流量,我就创造“目的性消费”。
打造“路过必看”的窗口:我把靠走廊的整面墙改成了透明玻璃,里面设置了一个明亮、有设计感的休息区,提供免费充电和Wi-Fi。这不花什么钱,但让店铺在冷清的角落里成了一个显眼的“灯塔”。
设置“打卡点”:我在店外做了一个有趣的网红打卡墙,成本不到1000元,但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专门来拍照。用一点小创意,弥补位置的先天不足。
行动二:all in 外卖,深挖3公里
线下没流量,我就去线上找。
精细化运营外卖平台:我重新拍摄了所有菜品图片,优化了产品描述,设计了满减和套餐活动。不做大而全,主打三款“爆款套餐”,集中火力冲击销量榜。
自建私域流量池:每个外卖订单里,我都放一张小卡片,添加老板微信可领3元红包,并邀请进“XX小区美食福利群”。三个月,我建了8个500人的微信群。
行动三:做深“社区生意”
既然周边都是社区,我就彻底服务好他们。
推出“家庭套餐”:针对家庭客户,设计了性价比高的组合,并通过社群预售,精准备货,减少损耗。
成为“社区好邻居”:我和旁边的便利店、理发店、房产中介合作,互相引流。比如,凭我的小票去便利店可优惠,反之亦然。
第三阶段:数据复盘与迭代(持续进行)
我坚持每天看数据,每周做复盘。淘汰效果差的营销活动,放大成功的经验。比如,我发现社群里的“周三会员日”效果特别好,就把它打造成固定IP,现在周三的营业额通常是平时的两倍。
三个月后,我们活下来了
营业额:从亏损到月营收稳定在保本线的150%。
客流来源:外卖占比45%,社群预约25%,自然客流仅30%。
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一套不依赖“黄金位置”的生存方法。
给品牌方的忠告
请敬畏每一个选址:那不仅是一个点,更是一个加盟商的身家性命和全部希望。
数据不等于真相:请派人实地、分时段认真蹲点,而不是只看冷冰冰的“分析报告”。
赋能而非抛弃:在加盟商遇到困难时,请提供实质性的帮扶,而不是一句“自己想办法”。
给同行者的建议
选址必须亲自验证:不要迷信任何人的承诺,你的眼睛和腿不会骗你。
合同要细抠:明确选址失败的责任和退出机制,保护好自己。
自救者天救: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