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毕业的中国女首富:如何实现年收入8117亿,超越华为的传奇之路
在中国几代企业家的舞台上,有人因为生逢其时而乘风而起,有人则在困厄中翻盘,更有人在长年累月的耐力赛中积累出庞大版图。与一些科技新贵或资本玩家不同,那种从生产车间里一步步打磨出来的企业,没有炫目的概念,却常常在经济波动中更显韧性。恒力集团的崛起,便是一个极具典型性的例子,而它的掌舵人范红卫及其团队的行事逻辑,恰好可以与同时代其他路径迥异的民营企业家形成有趣的对照。
传统产业的逆袭与创新延展
回看2024年的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恒力集团以8117亿元的年营收位列第三,仅次于京东和阿里巴巴,这意味着它不仅在民营圈中屹立三年不动,还在全球500强之列居第81位。这一成绩在工业制造领域极为罕见——别忘了,恒力的起点只是1994年一个濒临倒闭的化纤织造厂。这与那些靠互联网平台快速聚合用户、几年就冲入前三的创业故事截然不同。范红卫的方式更像一场长跑,她和丈夫陈建华用369万元积蓄与借款接手厂子,从补欠薪到改计件工资,稳住了工人队伍,然后才谈盈利。
这种从底层生产条件一步步改良的模式,虽然慢,但极抗风险。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纺织业普遍萎缩,同行纷纷抛售设备套现求生,范红卫夫妇却倾尽资金收购德国巴马格二手机器,使产能翻了一番。对比当时选择收缩业务的企业,恒力在危机后的市场复苏中直接吃下大部分订单,这种“逆周期扩张”的决策,后来成为他们的经典战例。
制度背景与产业链选择
在清代的封爵制度里,“铁帽子王”是少数可世袭永代的王爵,其余多需降等。现代民营企业没有皇权制约,但有市场的优胜劣汰。能稳坐行业顶端的企业,要么凭垄断技术,要么靠全链条整合。恒力选择的是后者:由纺织品生产延展至原料PTA自制,再到大连炼化项目,实现从原油到布料的垂直覆盖。这种全产业链的控制力,类似古代藩王既握有土地又掌粮草,不依赖外供,可在外部形势剧烈波动时减少受制。
2002年,当时国内PTA七成依赖进口,日本供应商掌握话语权,范红卫果断投入22亿元建立熔体直纺生产线,投入相当于两年利润。当年的不少企业因资金压力或技术门槛望而却步,但恒力派出团队赴德国学技术,两年后生产线投产,成本下降四成,日本供应商不得不降低价格。这种主动破“卡脖子”的动作,使恒力在下游纺织业拥有了定价主动权。
与快钱思路的冲突
恒力的内部管理也与不少年收入百亿的民企迥异。九十年代,“三角债”是常态,很多厂子账上应收款堆积,却彼此拖欠,资金链紧绷。范红卫坚持“三不”:不赊账、不抵押、不欠薪。客户要么先付定金再生产,要么不做生意——这在当时常被视为保守,但关键时期恰恰因为没有坏账,恒力在2008年信贷泛滥的环境里依然稳健,靠利润滚动扩张,不依赖过多贷款。相比之下,许多在那个时期选择高杠杆扩张的企业,后来在市场收缩的周期里陷入债务泥沼。
这种理念其实有和儒家“慎终如始”相似的底色。她借钱发薪留住老员工的做法,与科技创业公司发期权、留骨干的逻辑殊途同归——都是以稳定团队为首要目标。在制造业,这种稳定对于产线保持高效尤为重要。
产业延展与新质生产力
进入新世纪,恒力的产业版图从化纤伸展到石化,再到新材料。南通基地的锂电池隔膜厚度仅0.01毫米,成本压到行业传统价格的三分之一,直接让新能源汽车的成本降低20%。宿迁基地投产可降解塑料,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应对全球环保趋势。2024年,他们还投入150亿元建设光伏制氢项目,使清洁能源占比超过40%。
这一系列动作与近年政策鼓励的新质生产力方向高度契合。对比许多传统制造企业在环保和能源转型上的迟缓反应,恒力的超前布局意味着一旦相关领域进入爆发期,它已在生产规模和技术专利上占据高地。事实上,集团拥有的专利数已达1600余件,其中1676件覆盖全产业链技术。
影响与带动效应
恒力的规模也为地方经济带来显著外溢效应。总部所在的苏州吴江纺织集群,因恒力的升级带动周边企业配套改造,“跟着沾光”的效应不仅体现在就业岗位,也体现在税收贡献。集团现有员工超过10万,基地分布从新疆煤化工到大连炼化,形成跨区域的产业网络。2024年,还与沙特阿美签下大规模原油采购协议,采购量堪比一个小国的年产出。
将恒力与同榜单的科技型企业对照,可以看出不同路径的共同点——技术积累与长线投资是核心,不论是算法革命还是炼化升级,最终胜出的,往往是在关键节点上敢于投入,又能在运营细节上保持纪律性的人。
从小镇厂到全球炼化巨头
恒力的三十年,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起点是27岁的范红卫在乡镇厂敲算盘,日常花销不到十万元,却带领企业跨越多个行业门槛。如今的恒力每日可处理20万吨原油,废水回用率达98%,废渣转化为环保砖,绿色指标在全球同行中领先。产业链闭环的优势,使其在国际油价剧烈波动时依旧保持现金流稳定。
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经济波动与市场博弈中积累出的结果。范红卫的路径证明,在中国的民营经济里,传统产业并非只能被动守成,它同样可以借助产业链的深化和技术自立,一步步攀升至世界舞台的高位。若说中国制造的未来需要怎样的企业,那种在危机中敢于扩张、在顺境中守纪律的企业,或许正是最可靠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