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照明光学公司,股价已经从巅峰直线坠落到尘埃,你大概会以为这是一家注定被市场遗忘的“过气选手”。然而,匪夷所思的是,这家公司不仅是国内首家为航天员提供照明设备的企业,还拿下了中央汇金、巴克莱银行和J.P摩根的重仓投资。这波操作让吃瓜群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能让这些大佬义无反顾地扎进这样一只“股价腰斩三次”的个股?
我们先来扒一扒这家公司的基本面。海洋王,一家深耕专业照明领域30年的企业,主打专业照明设备以及相关设计施工服务。听起来似乎不算什么特别高级的生意,但别小看这个市场。“专业”二字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从航天领域的“第一盏灯”,到奥运场馆的灯光方案,再到中国核电领域的供应商名录,它一直在用自己的技术刷存在感。此外,海洋王还是国内第一家摘得“戴明奖”的照明企业。这奖项全名叫“戴明质量奖”,在行业内堪比奥斯卡。正因为这些“含金量十足”的业务垂直布局,公司的照明设备毛利率竟然高达63%,净利润占比更是接近百分之百。
这么一看,这家公司是不是很有前途?慢着,事情可没那么简单。海洋王的“股价惨案”和业绩表现直接挂钩。从2015年到2021年,公司干得风生水起,收入一路飙升。然而好日子总是短暂的,从2021年开始,公司业绩进入了一个“急转直下”的状态,连续三年下滑,还在过去10年来首次录得亏损。罪魁祸首是什么?行业周期和地产市场的疲软大环境是原因之一,建筑工程业务直接“受伤”。加上资产减值的锅一背,腰板再硬的企业也得弯下身。
那这公司是不是彻底凉了?其实还没完。尽管业绩“画风”不对,但海洋王的现金流却异常坚挺。除了2022年小幅负流出外,其它年份的现金流都稳稳的流向了正值,甚至在今年还创了历史新高。这种“口袋里还有子弹”的企业并不多见。换句话说,虽然它在财报上亏了一些面子,但主营业务依旧平稳运作,真金白银没少赚,这就够让“耐心等待”。
至于汇金、巴克莱和摩根为何选中如此一只“问题股”,其实逻辑也不算复杂。一方面,海洋王的股价已经跌得“浮尸遍野”,又有这种优质硬资产在撑腰,很对外资的胃口。的算盘向来打得精明,它们可喜欢捡这种有底牌但暂时失意的“漏儿”。另一方面,今年的业绩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意味着市场对于它的信心正在慢慢复苏。
当然,这家公司并非没有隐忧。天花板问题是它的致命弱点——照明设备这块业务的市场空间本就有限,而其核心增长点又集中在特种照明领域。如何拓展新的利润来源,摆脱行业局限,才是未来的关键问题。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普通人能学到什么?投资里,比起追逐那些“看起来很美,但已经长得很高”的股票,或许更应该把目光放在那些“表面落魄但底层硬核”的公司。毕竟,冬天来了,但的春天总不缺回暖的土壤。然而,问题来了:我们,在集合纯理性与赚钱欲望时,能否像大佬们一样冷静睿智?又或者,为何总是挤破头追逐高点,却害怕低位潜伏?或许这才是离赚钱更近一步的第一道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