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资金暗流涌动!险资国家队齐进场,A股战略配置窗口已开启

9月股指先抑后扬,电力设备领涨、国防军工领跌,看似波折的走势背后藏着关键信号,薛鹤翔团队指出,这只是上涨后的高位整固,资本市场战略配置期才刚开启。

险资半年增持超6400亿股票,“国家队” ETF 持仓增23%,连居民存款都有万亿级流向证券账户。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证券化率仅63.4%,远低于美印的250%以上,估值优势显著。

资金已行动,资产重估会如何推进?这轮行情能否持续?

薛鹤翔、贾婷婷关于中国资本市场进入战略配置期、资产重估持续推进的观点,为理解当前市场走势提供了清晰框架。但这一判断需置于更复杂的现实语境中审视,诸多潜在质疑值得深入探讨,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能让我们更客观把握市场本质。

或许有人会说,“高位整固后中长期上涨” 的判断过于乐观,9月股指波动背后可能不只是资金对冲需求,而是行情见顶的信号。

毕竟公募、私募资金尚未明显入场,仅靠险资和 “国家队” 的增量资金,未必能支撑持续上涨。这种观点认为,缺乏居民资金大规模跟进的行情难以长久,所谓 “战略配置期” 可能是对短期反弹的误判。

这种质疑点出了市场资金面的关键矛盾,但混淆了 “资金入场节奏” 与 “行情驱动逻辑” 的差异。公募私募数据存在滞后性,历史规律显示投资者往往在行情亢奋时才会大举涌入。

当前险资6400亿元增持、“国家队” ETF 持仓增长23%,以及1万多亿居民存款流向证券账户,已体现中长期资金与居民资金的入场趋势,只是尚未传导至基金发行端。

更重要的是,行情核心驱动力在于政策窗口期与经济转型预期,四季度增量政策预期与美联储降息概率上升,构成了中长期支撑,短期资金分歧正是高位整固的正常表现,而非见顶信号。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可能会质疑 “中国资产重估的持续性”,认为当前资产重估更多依赖外部流动性宽松,而非内生增长动力。

一旦美联储降息节奏放缓或国内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外资流入可能逆转,所谓 “成长性与稳定性双重特性” 将难以维系。这种观点认为,资产重估缺乏坚实的盈利基础,更像是短期流动性催生的估值修复。

这种看法低估了资产重估的内在逻辑。资产重估根植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科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AI推动全行业效率提升,这构成了资产价值的核心支撑。美联储降息仅是催化因素,而非根本动力。

从估值数据看,恒生中国企业指数10.6倍、上证50,12.1倍的PE水平,在全球主要市场中仍具安全边际,这种估值优势并非单纯由流动性推升。即便外部流动性出现波动,国内宽松政策与经济转型的确定性,仍能为资产重估提供托底力量,其长期性并未改变。

还有人可能提出,用证券化率偏低论证市场潜力,存在逻辑漏洞。中美经济结构差异巨大,美国以服务业和科技产业为主,企业融资高度依赖股市,而中国实体经济仍以银行信贷为主导,高证券化率并非必然目标。

这种观点认为,盲目追求证券化率提升可能催生金融泡沫,反而不利于服务实体经济。

这种解读未能全面理解证券化率的核心意义。原文强调证券化率偏低,并非主张对标美国水平,而是说明资本市场规模与经济总量仍不匹配。

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过程中,科技、高端制造等企业亟需股权融资支持,当前63.4%的证券化率,与美国、印度超250%、日本近180%的差距,恰恰反映了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空间。

证券化率提升的本质,是让资本市场更好承接经济转型需求,而非单纯扩大市值规模。只要同步完善退市机制与信息披露制度,就能在提升证券化率的同时防范泡沫风险,这与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完全一致。

也有人会反驳,“居民资金入市” 的证据不够扎实,7月居民存款减少与非银存款增加的关联,可能存在其他解释。居民存款下降或许是用于消费、购房等领域,未必都流向证券保证金账户。

这种观点认为,将存款变动直接归因于股市配置,可能高估了居民入市意愿,市场缺乏散户资金支撑的根基。

这种质疑提醒我们需审慎解读资金流向数据,但并非否定居民入市的趋势。虽未直接证明存款减少与证券账户流入的,对应关系,但结合市场行情启动时间与证券保证金账户的同步变化,这种资金转移具有高度合理性。

更关键的是,居民资产配置从储蓄向权益类资产迁移,是利率下行周期的必然趋势,即便短期流入规模存在争议,中长期来看,160万亿元居民存款中仍有大量资金具备入市潜力。

随着市场赚钱效应逐步显现,居民资金跟进只是时间问题,这为战略配置期提供了资金保障。

通过对这些质疑的辨析可见,“战略配置期开启” 的核心观点,并非忽视市场风险的盲目乐观,而是基于政策支撑、经济转型、估值优势等多重逻辑的理性判断。

当前市场虽面临资金入场节奏不均、外部环境波动等挑战,但资产重估的长期动力并未改变。把握这一趋势,需既看到短期波动的必然性,更认清经济转型与市场发展的大方向,这正是理性投资的核心逻辑。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