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之下的灌云高铁站,站前广场上,几只燕子在钢结构的檐口盘旋。远方的新建厂房轮廓利落,偶尔有货运卡车进出口岸。广播播报着下一班动车的信息,一阵风吹过,带来港口方向特有的潮湿咸腥气。假如你是新来灌云的外地人,面对这座变化中的县城,会不会觉得有一丝眩晕:这些闪亮的数据和崭新基建背后,到底上演了什么故事?
这一组数据,像一串清脆的金属音符,把“发展”二字敲得淋漓尽致。地区生产总值四年猛增110余亿元,规上工业产值年均涨幅超20%,工业用电量今年半程暴涨84.4%,外贸进出口线条坚挺,居民收入全市领头。经济、工业、民生、生态……每一块拼图都恨不得摆在镜头最正中央。听起来像是典型的“宏观叙事”,却不乏刀光剑影——产业转型、化工腾退、重大项目落地,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勇气”和“钞票”齐飞。
小县城之于“高质量发展”,说到底是个证据游戏。譬如灌云用“壮士断腕”形容自己腾地升级、关闭小化工,是有点戏剧色彩的自我消费,但数据确实不容小觑。一块块临港土地,昔日是“化工烟囱林立”,今日变身为“千亿级现代产业新蓝图”。如果把每个指标还原到实地:某天深夜,那些撤出的化工厂最后一批工人悄然离场,保安点了一根烟,转身拉下闸刀,整个区域从此进入“静默翻盘期”。几个月后,某个甲级项目部又拉来工程设备,二次元规划图板替换了旧厂门的铁锈,刀子割肉式地换来新的“宿主”。化工之痛,大项目之乐,交错在同一块转型版图里。
卫计民生,宛如一道配菜。新学校开张、“清北”录取突破千人、妇幼保健院落成……照常理说,无论是哪一级行政区,居民总要等政策落袋后才会感到幸福的真实,但灌云的“明账本”好在直给。不抽象,不装腔,用“社保新参保3.6万人、农村污水治理、扬尘PM2.5降10.5%”这类小而具体的量词,让统计数字落得有棱有角。
说到开放动能与营商环境,那更像一把加速的精密扳手。花果山机场航空口岸通过验收,“综合查一次”、拿地即开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这些政策术语,在企业高管的茶话会上一度被认为是“考研词汇”,可在这里变成了盖章验收的日常工具。外贸产业的“白名单”、跨境出口服饰的新渠道,说得煞有介事,实际是为了让“海陆空铁河”五通合一,为货物和资本的流动按下电梯键。你说哪里的交通五通?实际去看看,未必有那么多高铁龙门和航班,但路和道真的在“一寸寸补丁”。
当然,“数据会说谎,但基础设施不会”。就如同在灌云灌密小镇的小工厂,深夜三点还亮着灯,有女工在缝制出口服装的最后一条裤缝;又像镇上的豆丹温棚,管理阿姨手里玩着抖音,还会顺手发个“全国名特优新”的朋友圈。这些貌不惊人的日常,连成的才是真正的经济底色。大项目是县志上的巨浪,但千家万户的充电桩和菜市、工厂的用电曲线,才是褶皱中的涓涓细流。
理性来看,发展有代价,也有边界。灌云用的是“发展惠民”,强调“人民获得感”,这种措辞听着不新鲜,落地时却透着一股地方财政的实用主义。你去菜场问问摊贩,对“年均收入增速6.7%”未必有概念,但对新修的路、幼儿园分房,多半能说清楚。至于“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省级海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园”这些头衔,是给领导写材料用的,跟老百姓的烟火气总归隔着几层滤镜。
作为旁观者,做个冷静的推论:地区GDP越高,确实能为县域提供溢出的公共资源,但它也意味着结构调整压力和风险抗衡难题随时埋伏。譬如化工园区旧改,后续能不能承接到与规划等值的产业支撑?大项目是不是短期拉动,能否长效转化?如此等等,问题像空气,猜着猜着就没影了,摊上谁谁着急。
不过,职业病使然,我还得提醒句:数字上扬并不等于裂变奇迹,有些成绩像年度体检单上的优等项,离病灶还有一段距离。新开业的口岸、刚投产的工厂,短期内总跑得快,长期能否持续?工业用电量突涨,背后是产能进场还是空转?外贸出海的跨境电商,今天风生水起,明天是不是还吃香?没人给你保证。
当然,有些幽默要说在前面。灌云能不能在江苏县域刺刀见红的赛道上“勇挑大梁”,也得看同行们的配合程度。遇上别人集体拖后腿,你只要步子迈得大一点,就是跨越;碰上对手加速,去年你还是优等生,今年就被平均数拉低,分分钟“被动颓废”。
其实这世界上,每个搞产业升级的小县城都热衷刷数据,但没有哪一张新闻发布会的PPT能囊括下全部人间辛酸。数据高昂的同时,底层小摊和工厂女工还在夜里亮灯,这才是灌云的“多线现实”。而身处其中的人,各有他们自己的“十四五期望”和手心里的算盘。
发展终归不是答题卡,对错只有历史才知道。现在的灌云跑得急、想得多,“高质量”三个字从政策口号,慢慢写进了居民的柴米油盐。只是,这条路有多宽,谁笑到最后,始终是个“湮灭在细节里的问号”。你看,新的产业园还在继续招兵买马,幼儿园门口烟火气十足。倘若你是这方小城的旁观者,这样的发展速度,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