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涵,以前也叫过李浔,是李海涛的弟弟,1918年在遂平县的沈寨乡雷王庙村出生。1936年,他成绩很好,考上了开封的第一师范。1938年5月,他毕业后回到遂平,开始干革命工作,并且那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年底,党组织安排李海涵去延安抗大上学。1939年毕业后,他去了晋察冀边区做地方工作,在一所专门为战时准备的中学教书。到了1940年,他成了冀中军分区第八中学的科长。1942年,他又当上了满城县和淀南县的区长。那时候正是抗战时期,冀中地区经常打地道战,他们白天得躲在地道里,晚上才敢出来,忙起来连顿饭都吃不上。
那儿他们遭受过日本侵略军的大搜索、重重包围,还有残忍的“三光”政策。那时候,李海涵还生了重病,幸好得到当地一位好心老乡的细心照料,身体才慢慢好了起来。在淀南县与敌人周旋的那些艰难日子里,他的革命意志得到了真正的磨炼,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难忘、最闪耀的时光。
1943年,李海涵先去杞南县当了区长,后来又去了太康县继续当区长。到了1945年,他被调到西华县抗日民主政府做了个科长。西华县在黄泛区那一块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就开始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地方政权对着干,那时候的斗争还是特别难。
那时候,李海涵已经离开家八年了。虽然他打仗的地方离遂平老家只有一百多里地,但整天都在战场上忙活,根本没办法跟家里人联系。后来,他爸听说有人在西华县的抗日民主政府见过李海涵,老两口想儿子想得要命,赶紧派人去西华县找。可惜到了那儿,却没找到人,因为那时候李海涵已经改名叫李浔了。
1945年10月,李海涵跟着王定烈带领的冀鲁豫军区水东八团回到了遂平县。没过多久,他又跟着遂平县政府转移到了光山附近,并担任了新四军五师教导队队长、商光办事处宣传部长和区长等职务。
1946年,我去了晋冀鲁豫军区的情报处干活。陈赓和谢富治带着队伍打进豫西后,就忙着在当地开展工作,他们还分出第十二旅、第二十五旅,还有第十七师、第五十五师,来成立军区和各个分区。为了加强地方武装,部队先后选了12个团作为骨干,另外还派了2000多名干部去帮忙做地方上的事情。
陈谢兵团刚在伏牛山东边打响战斗没多久,国民党军方就赶紧命令李铁军带的第五兵团,包括整三师、第二十师等7个旅,火速去追陈谢大军的主力。陈谢大军的前线委员会商量后决定,让第九纵队的第二十五旅和第四纵队的第十三旅假装成主力部队,往宛西、镇平、内乡、西峡这些地方,一直深入到伏牛山的中心区域。而真正的主力部队呢,继续在伏牛山东边战斗。同时,他们还安排第十一旅的政委胡荣贵带着三十三团,去成立豫陕鄂地区的第七地方党委、政府和军分区。
1947年快到12月的时候,三十三团到达了方城。11月29日那天,中共豫陕鄂第七地委、行署和军分区在方城县的太尉庙正式宣布成立。他们管着方城、叶县、舞阳、鄱城、西遂、泌北、南阳、鲁南这8个县和漯河市。他们的办公地点开始在方城县的小史庄,后来搬到了独树镇,最后又到了舞阳县城。
1947年10月,李海涵他们几个在豫陕鄂军区野战第二纵队司令部情报处工作,跑到遂平和西平交界的地带忙活着,主要是搜集情报、拉起队伍,打响武装斗争。到了年底,他们终于跟中共豫陕鄂七地委接上了头,开始接受他们的指挥。
1948年1月22日,中共豫陕鄂七地委的刘丰和宋川同意后,西遂军政办事处在遂平县的土山南张小庄就建起来了。这个办事处由李海涵当主任,李振东做秘书。同时,还成立了西遂武装大队,由李海澎,也就是李海涛和李海涵的弟弟,担任副大队长,他手下带着200多号武装人员。
西遂军政办事处在遂平和西平交界的槐树、土山、仪封地区活动,他们带动老百姓搜集枪械,打击地主老财,分发粮食,还建立了当地的政府并增强了武装力量。后来西遂地区分成了两个县,到了1948年9月,李海涵就被调去舞阳县工作了。
新中国成立后,李海涵去了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工作,后来转到了河南大学行政学院当秘书。1950年,他成了治理淮河指挥部的一个副处长。到了1956年,他又变成了河南省水利厅工程局的副局长。1960年,他被派去当河南省信阳县的县长,还兼任了中共信阳县委副书记。1965年,信阳和驻马店分开管理,成立了中共驻马店地区委员会和驻马店行署,李海涵在1966年就被调去当中共驻马店地委的副秘书长。1972年,他又被调到南阳建中厂当核心组组长。1976年,他成了南阳云光厂的党委书记。到了1978年,他又转任河南省农业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一直到1983年10月,他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