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餐饮创业冰与火:2025年北上广深的“淘金梦”去哪儿了?

2025年5月,Lora在北京北苑龙湖天街的海南米粉店关门,这家店光是落地成本就烧掉了70万,最后整店贱卖,仅换回2000块,四年创业,一夜清零。

她不是唯一一个倒下的人,李俊年初在上海开麻辣烫店,原本想着月入10万,现实却是单日营业额难破千,而房租每天就要掏将近一千,撑不过去,也只好关门认赔。

广州六运小区,网红餐饮扎堆,三年能活下来的店不到15%,剩下的年年换主人,Vincent说得直白,这地方更新速度快得让人心惊;北京簋街,曾经一铺难求,如今租客流动,成了换租率最高的餐饮街之一。

不只是小店在输血,连锁品牌也在撤退,皮爷咖啡、汉堡王、稻香酒家这些名字,2025年陆续从北上广深核心商圈消失,企查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光是北上广深就有4万家餐企彻底蒸发。

数据不会说谎,北京2025年1-5月餐饮收入同比下滑3.7%,餐饮企业一季度亏损5219万元,上海的餐费收入也在掉,835.93亿,同比下降2.5%,广州深圳一季度餐饮业增速低于全国平均线,一线城市的光环在迅速褪色。

气氛越来越压抑,创业者的热情被现实一次次碾压,连锁品牌的收缩、消费降级、人口外流,层层叠加,让一线城市餐饮创业变得不再性感,甚至成了大家口中的“创业地狱”。

这局面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过去几十年,一线城市一直是创业圣地,消费水平高、人才多、资金流动快,大家都认准了这里,可2025年,局面变了。

成本是最先让人喘不过气的,租金、人工、食材,这三座大山在北上广深变得更重,上海的核心商圈,50平的小铺月租金就要5万元,200平的二楼铺位每月高达11万,广州六运小区,50平小店月租金3.5万到4万,还不算高额转让费。

这还只是街边店,进商场更贵,创业者们还得多掏钱做用工和营销,三四线城市招服务员三千块算高了,一线城市基本五千起,还要加社保,甚至包吃住,人力开支直线上涨。

一线城市做餐饮,不能只靠熟人生意,还得花钱做渠道推广,营业额5%-10%都可能全砸进营销里,成本高到让人连睡觉都不踏实。

这些压力下,开店起步就已经是困难模式,没资本、没资源,很快被淘汰出局,有人说北上广深创业像打怪升级,但实际更像一进门就进了地狱模式,容错率几乎为零。

除了成本,消费端也在变,2025年大家的钱包越来越紧,北上广深的生活成本高,房租、交通、教育、医疗,样样都贵,居民收入预期下降,消费更谨慎,外出吃饭频次和单次消费金额都在缩水。

广州小龙的螺蛳粉店,2025年客流同比下滑两三成,老顾客消费频率也降低了,大家能省则省,吃饭都不敢多点菜。

人口还在流失,2025年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合计减少近10万,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制造业外迁,让人口红利消失,消费自然随之下降。

供给端也在内卷,2025年全国购物中心突破6500家,一线城市密度远超国际警戒线,而商业地产最多的业态就是餐饮,有限的消费者被分流到更多场所,市场变成了存量肉搏。

客流分散、消费降级,大家为了争生存空间打起价格战,表面看是吸引顾客,实则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亏损出局的,往往就是新创业的小店,抗风险能力太弱。

有些人还想坚持,比如赵丽在上海商场开烘焙店,原本预期月入四十万,实际五六万,差距让她开始想退路,营业额不见起色,关店成了不得不考虑的选项。

Lora说得更直接,一线城市不适合只有梦想、没背景的创业者,仅光是房租和人工成本,就足够把普通人劝退。

还是有人在找活路,广州一些餐饮店尝试合租,卖港式奶茶的把门口租给舒芙蕾摊主,有人从商场撤到街边,或者从主路搬到内街,想办法降成本。

菜品调整、精简SKU、降人工、控损耗,像Vincent那样把简餐店转型,人工降到3万以内,SKU控制在20个,利润反而提升,这种生存策略,2025年变得越来越普遍。

思思在深圳开螺蛳粉店,靠现做和服务积累起口碑,但新店也不急着开,只有遇到理想铺位,租金合适才考虑扩张,大家都变得更谨慎。

过去大家觉得进一线城市才有2025年大家开始怀疑这条路是不是还通,环境变了,规则变了,留还是走,没有标准答案。

一线城市的餐饮创业,曾经是淘金圣地,2025年却成了“高压锅”,谁能留下,谁会离场,眼下还看不清,但可以肯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