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农村养老不再难,上门护理、互助食堂、智慧平台已覆盖全国12万村庄

每天傍晚,锦石乡碧泉村80岁的独居老人罗秋元家都会热闹起来。 由党员、组长、村医组成的巡访小组会为他做个简单体检,陪他聊天。 老人说,“嘘寒问暖不断,心里感觉很踏实。 如果病了或家里有困难,村里都会有人来帮忙。 ”

这个被称为“相见黄昏”的巡访机制,是湖南省湘潭县“党建+莲湘颐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

2020年底,湘潭县成立以县委抓总、县委组织部牵头、县民政局推进、各乡镇党委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协同参与的领导小组,把党的建设融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过程,纳入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

养老金连续上调让农民更有底气。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

这已是基础养老金国家最低标准的第七次提标,从制度建立初期的每人每月55元,经过多次上调,2025年将提高至143元。

养老金调整已形成常态化机制。 2014年基础养老金提高至70元,2018年提高至88元,2020年提高至93元,2022年提高至98元,2023年提高至103元,2024年提高至123元,2025年将提高至143元。 这种稳步增长的态势,让农民对未来有了稳定预期。

城乡养老差距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目前农村老人待遇水平相对较低,个人交纳部分跟基础养老金加起来只有200多元,2025年城镇职工月均养老金达3200元。 这种结构性矛盾,既是历史城乡二元体制的遗留,也是当前民生补短板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建议,未来10年实现基础养老金“倍增计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使农村居民养老金总额能达到每月500-600元左右。 两位老人在一起生活每月有1000多元,从全国范围内来说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正在迅速健全。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全国有农村敬老院1.6万个、床位168.1万张,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约14.5万个。 这些设施打通了农村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功能正在拓展,乡镇敬老院逐步转型为具有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等功能的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专业服务延伸至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和居家老年人。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全国各地纷纷探索,整合利用村级活动中心、闲置校舍、农家大院等农村闲置资源建设互助养老点。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兰顺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建议提高助老餐厅覆盖率和运营率,利用闲置的国有建筑资产,解决农村老年人就餐难问题。

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黄柿坪村,70多岁的木匠杨大爷在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帮助修理桌椅板凳的同时,还会教老人们打陀螺。

50多岁的龚阿姨每天帮助年迈且腿脚不便的刘奶奶到食堂打饭,帮助他人的同时她也可以获得积分。

医养结合让农村老人看病更方便。 农村老龄化形势比城市更为严峻。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为23.81%,比城市高出近8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抗老龄化风险能力相对更低。

湘潭县依托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推动医养结合,在每个村配备一名老人就医联系人,定期对老人开展健康巡查、指导就医用药,还在每所养老机构设立健康咨询室和医务室,全周期守护入住老人生命安全。

科技赋能农村养老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迭代发布3版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广目录,遴选了79项典型产品和服务,包含健康管理、老年辅助器具、养老监护等6大类产品和智慧养老、智慧健康2大类服务。 这些技术手段正在帮助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模式。

多元投入保障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性。 2024年,民政部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96亿元,支持59个试点地区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探索形成农村养老服务有效发展模式。 各地充分发挥“近邻”和“熟人”优势,通过组织动员基层老年协会、低龄健康老年人等多种力量开展互助养老。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