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亮剑播出20年,李云龙又火了,可那些手撕鬼子的导演脸往哪搁

亮剑播出20年,李云龙又火了,可那些手撕鬼子的导演脸往哪搁?

一晃二十年过去,《亮剑》里的李云龙带着他的独立团,又一次杀回了观众的视野。

就在最近,官方频道宣布将在暑期档集中展播一批经典抗战作品,《亮剑》赫然在列,定于九月重播。消息一出,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

时间拉回到2005年,那年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亮剑》作为一部献礼剧在央视首播,谁也没想到,它能以超过百分之十三的收视率,直接坐上了当年收视冠军的宝座。

这部剧就像一壶烈酒,后劲十足。二十年了,人们对它的热爱不减反增,豆瓣评分硬是爬到了惊人的九点五分。剧里的台词,更是成了社交网络上的硬通货,成了年轻人信手拈来的表情包。

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一句“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瞬间就能点燃气氛。就连他的老对手,晋绥军的楚云飞,也总是在表情包里用那句“你啊,总是能给我出点新花样”,来调侃生活中的各种意外。

可怪就怪在,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大家想找一部像样的抗战剧重温时,翻来覆去还是那几张老面孔:《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雪豹》。

看看后面那些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一部比一部离谱,剧情逻辑硬伤遍地,简直是在挑战观众的智商底线。人们心里不禁犯嘀咕:拍一部能看的抗战剧,真就这么费劲吗?

故事的源头,要从作家都梁说起。2000年,他创作了《亮剑》的原著小说,这本书的格局远比电视剧要大,从抗日战争一路写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风风雨雨。

电视剧的改编其实相当克制,剧情在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位老战友进入军事学院学习,最终参加阅兵的那一刻戛然而止,但这已经足够让观众回味无穷。

都梁自己说,写《亮剑》的起因只是朋友间的一个赌约,可故事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埋藏多年。有了深厚的积累,他只花了八个月就完成了这部作品。

直到今天,李云龙这个角色依旧活在大家心里。他是个大老粗,满口脏话,没什么文化,气得搭档赵刚刚来时就觉得俩人“尿不到一个壶里”。

可就是这么个看似粗枝大叶的汉子,骨子里却藏着狐狸般的狡黠和战场上的灵活机敏。这种粗中有细的形象,彻底颠覆了以往战争片里那些高大全的英雄模板。

甚至到了现在,在《亮剑》的视频评论区,还有网友模仿楚云飞的口气开玩笑:“云龙兄,这都快2025年了,我那批装备你到底什么时候还?”

剧中有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李云龙视如己出的警卫员“和尚”魏大勇,惨死在土匪手里。李云龙勃然大怒,不顾军纪,亲自带兵剿匪,手刃了凶手,结果被一撸到底,从师长降成了营长。

小说里对他的心理是这么描写的:“这已经是李云龙第四次被降级了,他压根不在乎,只要能给和尚报仇,就是降成个大头兵也值了。”

这种不计后果的血性,这种为了兄弟情义可以豁出一切的冲动,恰恰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情感。跟那些完美无瑕、不食人间烟火的荧幕军人比起来,李云龙一下子就走进了观众的心里。

当然,一部好剧的成功,绝不只靠一个主角。李云龙的对手楚云飞,同样光彩照人。他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坏蛋,而是个有勇有谋、有家国情怀的军人。当他的部下动了投靠日本人的歪心思,他能拍案而起,怒斥对方“你的意思是有奶便是娘?”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 достойные (dostóynyy) 的对手,才更能凸显出那个年代,不同阵营的中国军人在面对外敌时,那种抛开分歧、一致对外的民族大义,这种精神力量才显得格外动人。

作者都梁本人就有过军旅生涯,对军事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止一次在采访中强调,拍抗战题材,真实是第一位的,“别老想着怎么讨好观众,加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观众是永远讨好不完的”。

这句话,简直就是对后来那些五花八门、背离历史的“神剧”最有力的鞭挞。

大概从2005年开始,影视圈刮起了一股拍抗日剧的歪风。现在很多地方卫视还在循环播放的那些粗制滥造的剧,大多都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有行内人透露,这类剧拍摄门槛极低,剧情场景大同小异,道具服装都能互相借着用。对于投资方来说,这种高周转的模式能让资金快速回笼。最夸张的时候,一个影视城里能同时有十几个剧组在拍着差不多的故事。

这么一来,本该严肃对待的历史题材,硬生生被搞成了一套流水线作业。剧情胡编乱造,服装道具穿越时空,角色全是推动剧情的工具人。正面角色个个如有神助,刀枪不入,敌人则愚蠢到令人发指。这不仅是对创作的亵渎,更是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

2012年那部叫《神枪》的电视剧,至今还被网友钉在耻辱柱上。为了表现主角枪法如神,编剧竟然能想出“子弹会拐弯”这种逆天操作,硬是把一部战争剧拍成了玄幻片。豆瓣上那可怜的三点四分,就是观众对它最真实的评价。

更别提那些“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的雷人桥段了,简直成了网友们多年的笑料。还有那些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女战士们却能保持着精致的妆容,一尘不染的军装,让人看得直想关电视。

说白了,这类剧就是披着战争外衣的“爽剧”,它们精准地迎合了一部分观众寻求刺激、发泄情绪的需求。就像那个备受争议的《抗日奇侠》,虽然被骂得狗血淋头,却在不少地方拿下了收视冠军。

可这种不讲逻辑、不尊重历史的“爽剧”,终究是过眼云烟。潮流来得快,去得也快。当潮水退去,人们才发现,真正能留在沙滩上的,还是那些闪闪发光的金子。

时至今日,《亮剑》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

剧里的各种名场面,在B站上是百万播放量的常客,更是无数网络热梗的源头活水。李云龙因为没抢到主攻任务,对着赵刚破口大骂:“你猪八戒戴眼镜,你充什么大学生?”“咱独立团捞不着肉吃,就是你这在上级面前太熊。你怕什么呀你,你咋就不敢跟旅长干一架呢?”

这种近乎粗粝的“活人感”,正是当代年轻人追捧的。这些让人拍案叫绝的桥段,被网友们二次创作,做成表情包和梗图,衍生出了超越剧情本身的全新意义。

楚云飞那句“你啊,总是能给我出点新花样”,成了朋友间心照不宣的调侃。丁伟、孔捷、李云龙三巨头吐槽“学习?学个屁!”,成了学生群体中广为流传的表情包。就连当初那个文质彬彬的政委赵刚,最后也被带得说出“找个没人的地方撞墙去”,成了打工人的嘴替。

当零零后在弹幕里刷着“李云龙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当看着《亮剑》长大的一代人在工作群里看到熟悉的表情包会心一笑时,这部二十年前的老剧,就拥有了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人们爱看英雄,但更爱看会说人话、有七情六欲的接地气的英雄。

之前,《亮剑》里一段“看仓库”的表演被网友们逐帧分析。一个叫王有胜的士兵,在看守缴获物资的短短几分钟里,情绪经历了从得意洋洋到紧张急迫,再到委屈巴巴,最后扬眉吐气的复杂变化。

虽然只是一个一闪而过的配角,但这位演员却把人物的细节拿捏得极其到位,贡献了经典的“有胜阅兵”名场面。他的演技,被网友评价为足以吊打现在的一大批科班出身的演员。

后来大家才知道,饰演王有胜的演员叫曹启峰,只是一个热爱表演的普通人,被剧组临时找来客串。拍完《亮剑》后,他的人生并未因此改变,依旧在各个剧组跑着龙套,为生活奔波,最终在2018年因病去世。

如今,当观众再看到这一段时,弹幕里除了赞叹,更多了对一位普通演员的怀念与敬意。

尊重历史,尊重观众,也尊重艺术本身。时隔二十年,还能被万众期待,《亮剑》配得上这份荣耀。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