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的气息,带着温热的城市味道,整个汾阳都稳稳当当沸腾起来。天色还没黑透,球场上的灯已经全亮,场区四周叽叽喳喳观众三层里三层,孩子们站着、跑着,大人坐着、聊天。球场中央的地板闪着细微的光泽,鞋底与地面摩擦咯吱、咯吱,气氛逐渐热烈,也没有人再关注时间,一个夏夜,全部塞进这片油漆线里。汾阳第六届“汾阳王杯”夏季篮球赛,这场被许多篮球人期盼了好久的大赛,终于按下了开场的按钮。
李正奎的身影如同定海神针,话音刚落,礼炮、掌声、手机灯光同时起。王宝启在台上笑着,胸前印着夏日主办方的徽章,神情专注,身旁嘉宾满满一排,大家的神色像球员预热那样带点兴奋。球场观众席早有人举着横幅,从球场南端一直拉到北端,一个队名接着一个队名。早来的几位老球迷,眯着眼仔细看着台下名单,谁今年换队了,谁去年是主力,今年是不是换了角色,三言两语全清楚。篮球对于这座城市,没有一天是陌生的东西。
有63支队伍报名,人数突破千人大关,这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队伍分得细,37支青年队、7支中年队、14支少年队、5支女子队。分组名单贴在服务台最显眼的位置。踏进球场,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不是球员,是队员们身上的队服,有的队伍风格张扬,有的低调得像学校运动会,但每个人表情都写着要拼。篮球圈里的氛围带着点自豪和倔强,能站到这里,就多了几分靠近梦想的成就感。
人群发现场地西北角站着一群孩子,禹门河小学地秧歌队,身着传统服饰,头顶盛大丝绸花带,这群小演员像是刚穿越民俗节庆舞台,小碎步跟着鼓点,队形像水波纹一样晃动。他们的动作干净利落,每一步换脚都踩在节拍,老太太在一边看得乐呵,揪着小孙子胳膊一把要拉上场,小家伙甩手,不肯错过主舞台的篮球操。南门小学的篮球操表演队整整齐齐白色运动衣,领队小姑娘扎着高马尾,拍球的手法带着少年特有的率真,拉拉队的三步舞连贯到位,微笑到最后一个节点都没断。观众席“哇”了一声,许多人举起手机,拍得手都酸。
主角还是篮球。谁都没想错,这场开场球,气氛比常规比赛浓。裁判哨声短促,比分牌归零,双方主力刚站好,球已抛向空中。争球动作硬朗,皮球噗地一声落进一方手里。控卫起手,这边三分线外有人高举双手呼应,球精准落到位,后仰投篮,弧线稳定。空心,球网发出脆响,观众席高呼,队员瞬间振臂。对面反击直接推到禁区,强起造犯规,罚球干净命中。第一节打到五分钟,比分接近,两队进攻节奏都快,三分球出手频率高,场面拉满。青年队拼体力,少年队拼速度,女子组配合流畅,防守压迫式推进。中年队更像是用信念在硬撑,脚步重一些但身体对抗没让半分。
这些年汾阳下了血本做体育民生工程,场地更新、灯光升级,篮球架都是新的,地面平整。群众体育变得真切,街头、广场篮球场放开的时间更长,夜色下依旧人头攒动。很多球迷评论,自家小孩最盼这个夏天,为了一场比赛提前半个月开始集训。“去年打进八强,今年不能再被淘汰。”有队员笑讲,去年就差一分输球,队里重组补强了一个外线投手,就是为了补上失误。少年队一群十三四岁的孩子,训练间隙掏出课本来改作业,场边家长和老队员凑在一团讨论,哪一队的快攻套路更犀利、哪一路突破更具杀伤力。即便只是青春期的小球员,基本功——胯下运球、转身、脚步、小范围突破——都超乎想象。
现场能听见久违的喊声,无关场面大小。哪怕只是一次抢断,一次后仰跳投,都有孩童欢呼。气氛由篮球撬动,城市跟着呼吸。技术统计现场屏幕实时刷新,进攻回合每一秒都抓得细。观众席两侧出现自发解说,青年人边看球边刷短视频直播,有粉丝热评“这场球比去年的八强战还要劲爆”,也有人调侃“谁能想到女子队的三分命中率这么高”。比赛每到关键时刻,拉拉队和村里老人都忍不住大嗓门加油,有种全城狂欢的氛围。
体育带给城市的不只是耍酷和精英化,更多是那种自下而上的生命力。汾阳的体教融合方案,打通了学生、家长到社会群众的健身通道。公共体育设施一年一小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场地免费开放,体育消费增长数据肉眼可见。最新一轮健身人群抽样调查,汾阳定期体育锻炼者比例突破40%。一次大赛,推动的不止是球场上的技术,还有全市精神气质。这种带着烟火气的体育,本就适合这座三晋小城。
今年女子组第一次达到5支队,阵中有高校女老师、职业经理人、还有乡镇卫生院的大夫。她们一开场节奏快,换人也灵活,远投精度高。有场比赛后半节关键三分拉开比分,替补席一阵尖叫。中年队里,也有原来篮球队的老将,球龄长时间感打得沉稳。少年组模仿偶像球星动作,带点稚嫩劲儿,每得一分都跟中了彩票般兴奋。
赛事服务这几年变得专业,直播、随队拍摄、场地维护、医护急救、小吃饮水配得齐。裁判团队来自地市体育局,资格证书齐全,不时还跟观众互动,讲解最新篮球规则。有观众轮换方便,主场每天都不空档,哪怕夜里快十点,台阶上的人都舍不得散场。
有网友留言,“场上每个人都是故事,没冷场”。平台热议,有人统计,汾阳王杯已经有百余位球员靠着表现被本地企业、球馆、健身俱乐部签下,小城体育影响力逐渐扩散。赛事策划方看得更远,把“体育+文旅”当成拉动产业链的抓手,本地小吃摊点、民艺手作都围绕赛事升级。“喜欢看篮球的孩子多,带动了整个夜经济。”一位摊主边烤饼边讲。
看现场,除了球员对抗,还有队伍旗帜、小朋友举着队友名字的海报,老人戴着印有汾阳logo的帽子,所有人都成了比赛一部分。对球员来说,赛事是归属感,拼下来的胜利,每一分都比普通分数多了一种特殊含义。对市民来说,汾阳夏季篮球赛,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哪怕不能每个人都上场,也能找回属于自己的热情。数据和场面“双线开花”,汾阳的体育名片越擦越亮。
盛夏还未结束,赛程才刚刚开启,每日场场都看点十足,球员和观众的热情一点未减。这些看似普通的球场细节、人物表情、生活化细节,撑起了汾阳市第六届夏季篮球赛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体育插上城市发展的翅膀,继续掀起澎湃的夏日激情。这场“汾阳王杯”不只是篮球,更是城市精神的派对与生活温度的归宿。
下一场球会怎样,哪支队伍能后来居上,汾阳的篮球故事还在继续。您觉得谁会成为今年最大的黑马?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