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聊起黄金,饭局上总有人觉得金店老板们都发了,毕竟金价一天一个样,跑步奔向历史新高。
这种感觉很直观,卖的东西天天涨价,这不成印钞机了么?
可现实往往比段子更拧巴,浓眉大眼的周大福一年关了近千家店,这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
这事儿其实不复杂,拉长时间轴看,很多行业的逻辑都是相通的。
咱们不妨先捋一捋一个更接地气的模型:猪肉铺。
当猪肉价格在一年内从15块一斤涨到30块,你觉得最高兴的是谁?
是养猪的?
还是卖猪肉的?
多数人会猜是卖肉的,毕竟流水翻倍。
但你去问问菜市场的猪肉铺老板,他大概率会跟你诉苦。
为啥?
因为他的生意模式被价格剧烈波动给“冲垮”了。
猪肉铺老板的核心生意,是赚个“加工费+服务费”的辛苦钱。
他从批发商那里30块进货,卖32块,赚个差价。
他的核心竞争力是刀工、服务和稳定的客流。
但当猪-价飞涨,他的处境就变了:
1. 资金占用暴增:以前冰柜里囤100斤肉,成本是1500块。
现在得花3000块,占用的都是自己的血汗钱。
这叫“财务成本”飙升。
2. 客户流失:猪肉贵了,老百姓自然会少吃,或者干脆吃鸡肉鸭肉去了。
销量(斤数)下来了,总利润可能还不如猪价稳定的时候。
3. 库存风险巨大:他最怕的不是涨价,而是“坐电梯”。
今天30块进的货,万一明天价格跌回25块,他手里的每一斤肉都在亏钱。
他一个卖肉的,硬生生被逼成了猪肉期货的“交易员”,而且还是必须持仓的多头。
现在,我们把“猪肉铺”换成“黄金加盟店”,“猪肉”换成“黄金”,你会发现逻辑惊人地一致。
金店老板,尤其是那些在三四线城市加盟品牌的老板,本质上就是黄金世界的“猪肉铺老板”。
他们正面临着一场由金价飙升引发的完美风暴,我们来给他们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资金周转账”。
金店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重资产、赚慢钱”。
一个标准的小金店,铺货少说也得几公斤黄金。
按之前400块/克算,2000克的库存就是80万。
现在金价冲到550块/克,维持同样的库存量,就需要110万。
多出来的30万从哪来?
对于加盟商来说,基本都是自己的真金白银或者贷款。
更要命的是,价格高了,抑制了消费。
以前大家买个10克的金手链,也就4000多块,现在得5500多。
这个价格门槛足以让很多非刚需(比如不是为了结婚)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结果就是,店里的黄金卖得更慢了,库存周转率急剧下降。
一边是资金占用成本暴增,另一边是回款速度变慢,这对于任何一个小生意来说,都是走向崩溃的“剪刀差”。
第二笔,是“风险敞口账”。
很多人有个误解,觉得黄金是硬通货,金店囤货稳赚不赔。
这是典型的“后视镜”思维。
对于金店老板来说,他赚的是“品牌溢价+加工费”,而不是金价波动的钱。
他的理想状态是,金价像一潭死水,他安安稳稳地卖货赚取稳定的“工费”。
可现在金价上蹿下跳,他被迫成了一个“黄金投机者”。
他今天以550元/克的价格从品牌方拿货,这批货还没卖完,下周金价要是回调到520元/克,那他手里的每一克库存都在浮亏30元。
这点亏损,可能需要卖好几件首饰的工费才能填回来。
这种“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的买卖,值博率极低。
加盟商的核心能力是开店、管理、服务客户,而不是判断美联储的利率决议。
当一个生意被迫偏离其核心竞争力时,风险就失控了。
第三笔,是“渠道错配账”。
我们得想明白一个根本问题:这波黄金牛市,到底是谁在买?
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金饰消费需求在萎缩,而黄金ETF这类投资需求在爆发。
这说明什么?
说明市场的“主角”变了。
以前买黄金,主要是为了“佩戴”和“压箱底”,物理金店是绝对的主渠道。
现在买黄金,很多人是为了“资产配置”和“交易获利”。
对于这部分需求,他们要的是低成本、高流动性。
你觉得他们会去金店买一个包含了高昂品牌溢价、工费和门店租金的金手镯,还是会打开手机App,一键买入几乎零溢价的黄金ETF?
答案不言而喻。
投资的归投资,消费的归消费。
金店这个“物理渠道”,正在被投资需求“绕道而行”。
它服务的消费市场本身就在萎缩,而增长最快的投资市场,它又够不着。
这就叫“渠道错配”。
金店就像一个装备精良的步兵,却被拉去打一场海战,一身的本事使不出来。
所以,周大福们的大量关店,其实是这场黄金盛宴B面的真实写照。
它戳破了一个幻象:不是所有在产业链上的人都能分享涨价的红利。
对于那些承担着巨大库存和资金压力的加盟商来说,金价暴涨不是馅饼,更像是一场压力测试。
它残酷地筛选出那些资本实力弱、风险管理能力差的参与者。
从这个角度看,关店潮反而是行业回归健康的表现。
它让人们重新审视这个古老行业的商业本质——它终究是一门关于“周转”和“风险”的零售生意,而不是一场可以躺赢的“淘金热”。
共勉共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