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坦言:重庆谈判放走毛主席,全因这两点!

1945年秋天,在重庆的上空,有架从延安飞过来的飞机,飞机上坐的就是我们的毛主席。

一位共产党的头儿,迈进了国民党权力中心的大门,这一步,让全世界都震动了。

赫尔利美国大使亲自“带着”,可蒋介石心里直犯嘀咕。

真是让人琢磨不透,蒋介石在日记里恨得牙痒痒的,但转头却给毛主席颁发了一枚勋章,末了还特地派人恭恭敬敬地送回了延安。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蒋介石究竟是想抓人,还是在做戏给我们看?

而更让人费解的是——他为啥要放手呢?今天,咱们就从他亲笔记录的日记中,探寻那个“藏在心底的秘密”。

【日本投降,国共局势骤变】

1945年8月15日那天,日本说了他们投降了,不用任何条件。这意味着咱们中国人打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

不过,战争的火药味还没完全消失,政治的暗斗就已经悄悄开始了。

国共双方,一方安稳坐在重庆那摩天大楼遍布的首都中心,另一方则在陕北的简陋窑洞里,兵马强壮,粮食充足,时刻准备着大展身手。

日本这个共同的大敌垮台后,长久以来憋在心里的不满全都露了出来。

蒋介石身为国民政府的头儿,明面上看起来威风凛凛,可私下里却是烦恼重重。

一边是苏联红军顺势进入了东北地区,另一边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壮大。

东北这三个省份,本来是国民政府打算战后重新掌权的重要地方,可苏联红军来了以后,却一直赖着不走。

他们不仅接收了日本人遗留下来的众多武器,还暗暗允许八路军和新四军抓住时机,进入各个地方来接管当地的政府管理。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凭借着多年抗战打下的牢固根基和老百姓的支持,很快在华北、山东、东北这些地方占据了广大的根据地。

据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已经管理了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手下有180多万的正规军队,还有200多万民兵。

那时候在中国,这已不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地方部队”,而是变成了一支势力庞大、政治自主、管理严格的国家级大军。

在重庆那边,蒋介石虽然是“正统政府”的头头,但碰到这么厉害的对手,想靠一场仗就分出高下,已经不太可能了。

这时,蒋介石遇到了一个非得好好琢磨琢磨的事儿:

咱们要不要试着跟共产党沟通沟通呢?

这个问题,不是因为有啥好感或者想和解,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后做出的决定。

美国和苏联都在盯着中国家里的事儿,美国总统杜鲁门盼着国共能通过聊聊把问题给解决了,别让内战打起来,好让太平洋那块儿安安稳稳的。

苏联呢,它想在东北地区留有一定的战略地盘,同时也对中国内部维持一种“力量均衡”的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派了总统的特使赫尔利到中国,让他去当和事佬。

【毛主席赴重庆谈判】

1945年8月,赫尔利特地坐飞机到延安,请毛主席去重庆和蒋介石当面聊一聊,他还认真地向毛主席保证了一路上的安全。

对毛主席而言,这是一场从没遇到过的政治大冒险,因为蒋介石老是说话不算话,还狠心伤害革命者,这次去说不定就是场大陷阱。

但他还是决定自己跑到重庆去,当面和蒋介石谈一谈。

这就是毛主席在政治上的独到和果敢之处。

他心里明白,要是谈判能成功,就能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安宁;就算谈不拢,也能让全世界都看到,到底是谁在呼吁和平,又是谁在挑起战火。

但对蒋介石而言,他心里却在琢磨另一件事:这家伙来了后,该不该让他留下呢?

所以,在1945年8月28日那天,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王若飞一起搭乘飞机,去了重庆。

重庆和谈的序幕悄然开启,打那以后,蒋介石的日记里,就多了一段“压抑”的笔触。

据说,毛主席到重庆的那天晚上,蒋介石的表现“出乎意料地友好”。

他不仅亲自迎接,还把“中山四路桂园”安排给毛主席住,还指派张治中全程细心照料。

在蒋介石的日记里,他一开始对毛主席并没有太多的反感,甚至还夸毛主席“做事稳重”,“不是个普通人”,对两人的谈判抱着挺大的期望。

可惜好时光没过多久。

谈判刚开始不久,国共双方在“怎么调整军队”和“建立共同政府”这两件事上,很快就有了很大的不同意见。

另外,毛主席在重庆经常接待客人,和黄炎培、冯玉祥、张澜、沈钧儒、章伯钧等来自不同阵营的人士打得火热。

不仅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还慢慢打破了国民党在主要政治领域中的“信息把控”。

《大公报》和《新华日报》都讲了毛主席在重庆那会儿的讲话和活动,老百姓们反应特别强烈,街上挤得满满当当,万人空巷,都只为一睹主席风采听他讲话。

这让蒋介石觉得事情很棘手,心里很不安。

然后,他在日记里慢慢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态度。

从开始的“好好商量”,变成了“重在预防”,接着又打算“抓起来审判”。

【优势在“我”】

1945年9月中旬的一天,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一个“十一条过错”的清单,看起来他已经打算要抓毛主席,然后送到法庭去处理。

那时候,毛主席其实心里也明白蒋介石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不过,就算是这样,毛主席也还是每天都按时去参加会议、接待客人、发表讲话,从来没有过半点犹豫。

他心里明白,国民党越是急着动手,就越得装出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

结果,蒋介石被这种“越是沉得住气,反而越麻烦;越是保持冷静,越显得掌控全局”的做事方式弄得一时不知所措。

赫尔利的出现,就像是给蒋介石心头加上了一层“国际护身符”。

这时候,真正左右蒋介石选择和情绪的,不光是他心头的怒火,更是两个更大的“考量因素”。

我能不能稳稳地掌控整个局面呢?美国和苏联会不会插得太深?

他得再次算算自己的“得失小账”。

结果在10月6号那天,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第三次改变了想法,打算给毛主席和其他对抗战有贡献的革命英雄们“发奖并好好送走”。

但是,在送别毛主席的那天,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断定毛泽东这家伙成不了气候,他终究会栽在我手里。”

他认为,有了美国的支援,再加上国民党在武器装备上对共产党的巨大优势,胜利肯定是属于他的。

不过,到了1949年,我们党庆祝新中国的诞生时,蒋介石却逃到了中国台湾。这个曾被毛主席比作草莽将军的人,最终还是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蒋介石打算在重庆谈判时捉住毛泽东,但为啥最后没动手,中国新闻网-华声在线,2013年8月29日报道

重庆谈判时,蒋介石为何让毛泽东离开,来源于环球网,发布时间是2015年3月17日。

重庆谈判那会儿,蒋介石对毛泽东的态度可真是大变样:起先还想把他抓起来审判呢,这事儿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在2014年10月17日也报道过。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