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北京,海关总署公布前三季度外贸数据;同一周,几家头部芯片企业开放日披露最新产线进度。放在一起中美这场掰手腕,已经从“拼关税”慢慢走向“拼产业链”。因为这个,贸易和科技两条线的变化,就成了判断后面走势的关键。
先看贸易这条线。海关总署历史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约13.7%。接着往后2023年这一占比降到约11%,2024年前三季度多月徘徊在10%上下。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总体还在增长。结果就是,美国市场的波动对中国出口的直接影响在弱化。
简评一下,这个变化不是一朝一夕。中国这几年持续加大同东盟、中东、拉美的贸易往来,东盟自2020年起一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些真实的分流,让美方在关税、梳理港口环节上加码时,手上的筹码没那么硬了。
美国企业也在权衡。英伟达在2023、2024年几次财报电话会上都强调,中国是公司的重要市场,出口限制会影响业绩。苹果、特斯拉也公开说过中国供应链和消费端的重要性。因为这个,对中国市场“不能丢”的想法,在美国科技公司里并不稀罕。
再看科技这条线。国内工厂用DUV设备跑先进产线,已经在7纳米节点上形成稳定出货,市场上有现成机型搭载。接着往前走,更先进节点处在验证和工艺优化阶段。结果是,最紧要的缺口被缓解,研发和量产的节奏自己能把握。
AI芯片这块也有进展。多家云厂商上线国产训练、推理集群,性能在不少场景下对标英伟达A100、A800这个中段水平,算力密度、能耗比持续拉升。虽然生态和软件栈还要补课,但同样明显的是,美国的封锁并没有把国内AI算力打断。
回到“你来我往”的动作上。2023年10月、2024年多次,美国收紧对AI芯片及制造设备的出口许可;2024年5月,白宫宣布提高部分“301关税”,新能源车关税直接从25%提到100%,涉及电池、关键材料等。另外,美方把更多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检查环节更密。
中国的回应不只盯着一个点。监管和产业两个面一起发力,其中有对等、也有规则。航运、市场监管、关键矿产都在动作里,不是单线出拳。目的很直接:让对方的加码不好使,成本还更高。
市场监管这块,按中国《反垄断法》,涉及收购的经营者集中必须依法申报,未申报要被立案调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年已对多起未申报案件作出处理。高通收购车联网公司Autotalks属于必须审查的类型,程序要走完,信息要全披露。这是把“规则门槛”立稳,不靠口号。
航运环节也讲对等。美方在港口和检验环节设置额外收费与程序的事情,航运公司都有体感。中国港口系统强调服务对等、费用公开透明,针对不合理的做法采取对等安排,是国际贸易的常规操作。结果是,试图用“非关税手段”抬成本的路,被堵得更窄。
关键矿产是更硬的一步。2023年12月,商务部和科技部更新《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把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列入禁止出口;2023年7月对镓、锗实行出口管制,2023年10月调整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的出口管制,均已落地。工信部推动稀土管理条例,强调采矿、冶炼、流通全链条规范。
这些管控不是临时起意。同样重要的是,它们把“材料—设备—技术—服务”的链条串起来,既看原料、也看工艺和设备外流。因为这个,军工、汽车、电子这些高端行业,在采购和设计上都要重新计算风险。结果就是,产业链里对中国的不可替代环节更被看见。
规则层面,也出现了方向的变化。长期以来,美国习惯用本国法律搞“长臂”,阿尔斯通的案例大家都知道,司法和贸易一起上。中国这边,既有不可靠实体清单(2023年把洛克希德·马丁、雷神列入),也有技术出口目录与许可制度,把“产业链规则”用足,用来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
从更长的时间线中美这场掰手腕不会一两年就结束。精准反制是让对方掂量成本,同样也在倒逼国内产业把短板补上。贸易多元化、算力国产化、材料链条可控化,都是朝一个方向推进:自己能扛得住,还能往前走。
这些动作的国内效果已经显现。稀土全链条规范推动企业往高端加工走,过剩和低价竞争被压下去;AI芯片把更多应用从“试点”推到“上线”,软件生态一步步补;对外贸易里,东盟、中东、拉美的订单更稳定,也更分散风险。因为这个,外部震荡来时,不会一下子带偏节奏。
回到现场。内蒙古包头的稀土厂房里,操作员把一排排萃取槽的流量计读数记录在板子上,旁边的工程师拿着检验报告签字确认;深圳一条DUV产线的夜班技师盯着工艺参数,把一片片晶圆送进下一道工序。灯光不亮不灭,机器不停不急。
当港口的吊臂继续把集装箱稳稳落下、车间的产线继续按节奏推进,下一步,美国会在哪个环节再出新招?中国还会在航运、监管、材料上,拿出哪一张更有力的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