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一场败仗让所有人都看错了毛泽东,直到周恩来急电请他下山,才发现原来他早就料到了一切

1932年3月上旬,一个细雨绵绵的黄昏。

瑞金城外的东华山古庙里,毛泽东正在给警卫战士们上文化课。突然,一个骑马的身影冒雨赶到山脚下。

来人是项英,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他带来了周恩来的紧急信息:

「恩来同志让我专门来请你下山。前线战况危急,红军被困赣州城下,伤亡惨重。中革军委请你立即赶赴前线,参与军事决策。」

毛泽东二话不说,当晚就收拾行装下山。

第二天,当他赶到江口前线指挥部时,朱德紧紧握住他的手说:

「按照你在瑞金给我们的电报,我把预备队红五军团拉上去了,三军团已经安全脱险了。」

那一刻,所有在场的人都意识到一个事实:这个被排挤到山上「养病」的湖南人,早就料到了这场战役的结局。

而这,还只是他们发现毛泽东真正天赋的开始。

01

故事要从更早说起。

1931年秋天,刚刚从上海转移到中央苏区的周恩来,正面临着他革命生涯中最大的困惑。

作为苏区中央局书记,他肩负着临时中央交给的重要使命:执行「进攻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实现「江西首先胜利」。但当他真正到达苏区,接触到具体的军事情况后,却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周恩来在瑞金叶坪村的住所里,仔细研究着地图和敌情报告。

窗外北风呼啸,屋内烛火摇曳。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显示着敌军在各个城市的布防情况:南昌有敌军重兵把守,吉安也是坚城一座,至于赣州,虽然兵力相对较少,但三面环水,易守难攻。

「如何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周恩来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恩来同志,毛泽东同志来了。」

周恩来抬起头,看到那个身材修长、面容清瘦的湖南人走了进来。虽然两人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过接触,但真正的深入交流,还是从这一刻开始。

「志摩,你来得正好。」周恩来指着地图说道,「中央要求我们攻打中心城市,你看我们应该选择哪个目标?」

毛泽东走到地图前,仔细观察了片刻,然后摇了摇头:

「恩来同志,依我看,现在攻打任何一个中心城市都不是好时机。」

「为什么这样说?」

毛泽东指着地图上的南昌说:

「南昌是江西省会,蒋介石必定重兵防守。我们红军虽然善战,但缺乏攻坚重武器,强攻坚城无异于以卵击石。」

然后他又指向吉安:

「吉安地处要冲,同样是敌军重点设防。」

最后,他的手指停在了赣州:

「至于赣州,表面上看守军不多,但它是赣南政治经济中心,是敌人的必守之地。而且三面环水,地势险要,攻打起来必然久攻不克。一旦攻击受挫,周边敌军迅速增援,我军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周恩来仔细听着毛泽东的分析,心中暗暗称奇。这个人对敌情的分析如此精准,对地形的了解如此透彻,确实不同凡响。

但是,临时中央的指示如何交代?

第二天的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当毛泽东再次表达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意见时,会场里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我们不能总是被动防御,必须主动出击!」

「中央的指示必须执行!」

「三个城市中,只有赣州最有可能攻下!」

面对众人的压力,周恩来内心矛盾极了。理智告诉他,毛泽东的分析是对的,但现实却要求他服从中央的指示。

最终,会议还是通过了攻打赣州的决定。毛泽东再一次成为了少数派。

02

要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能有如此精准的军事预判,就必须回到他的成长经历。

1893年,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他,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私塾读书时,其他孩子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毛泽东却喜欢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闲书」。尤其是《三国演义》,他几乎能背诵其中的经典章节。

诸葛亮的奇谋妙计、关羽的千里走单骑、赵云的单骑救主——这些故事不仅让他着迷,更重要的是,他从中学会了思考战争的艺术。

「为什么诸葛亮能料敌先机?」

「为什么小小的蜀国能与强大的魏国对抗?」

「什么样的战略才是正确的?」

这些问题在少年毛泽东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他亲眼目睹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也第一次真正思考起中国的前途命运。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毛泽东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精神。他的老师杨昌济曾经这样评价他:

「资质俊秀,殊为难得。」

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第一,实事求是。凡事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从书本或权威。

第二,群众路线。任何革命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三,灵活机动。战略可以不变,但战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这些思想,在他后来的革命生涯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21年,28岁的毛泽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但当时的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党员,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真正让毛泽东展现出军事天才的,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

当时,党中央制定的计划是攻打长沙,但毛泽东在起义失败后,果断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率领队伍转向农村,最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个决定在当时备受争议,许多人认为他是「逃跑主义」。但事实证明,正是这个「错误」的决定,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1928年4月,朱德率领湘南起义的队伍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朱毛红军」由此诞生。

在与毛泽东的合作中,朱德逐渐发现了这个湖南人的过人之处。

「他对敌情的分析总是那么准确,对战机的把握总是那么精确。」朱德后来回忆说,「跟着他打仗,心里特别踏实。」

1929年,当红四军内部出现争论时,远在上海的周恩来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九月来信」,明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陈毅带着这封信回到前线时,对毛泽东说:

「恩来同志说,你的这套建党建军原则是正确的,中央完全支持。」

从那时起,陈毅就成了毛泽东坚定的支持者。

03

时间回到1932年。

赣州战役打响了。1932年2月3日,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开始围攻赣州城。

按照苏区中央局的计划,这应该是一场速决战。赣州守军不过3000人,红军投入了3万多兵力,兵力对比悬殊,胜负应该没有悬念。

但是,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

赣州城三面环水,城墙高厚,易守难攻。红军缺乏攻城重武器,只能用土办法——挖地道、装炸药、搞爆破。

第一次爆破,城墙炸开了一个缺口,红军冲了上去,却遭到守军密集火力的压制,伤亡惨重。

第二次爆破,还是同样的结果。

第三次、第四次……

一个月过去了,赣州城依然屹立不倒,红军的伤亡却在不断增加。

更糟糕的是,正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敌军增援部队开始向赣州集结。

3月7日,当周恩来收到前线的战报时,脸色变得异常凝重:

红三军团第一师损失惨重,师长侯中英和400多名战士被俘,侯中英被敌人残忍杀害。

整个红三军团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随时都有被全歼的危险。

「兵败思良将。」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周恩来想起了那个在东华山上「养病」的毛泽东。

一个月前,当苏区中央局决定攻打赣州时,毛泽东由于坚持反对意见,再次受到了批评和排挤。心情抑郁的他,接受了周恩来的建议,到瑞金城外的东华山古庙休养。

现在,事态的发展完全验证了毛泽东当初的判断。

3月上旬的一个晚上,周恩来在瑞金的办公室里踱来踱去,最终下定了决心。他立即给中革军委发去电报:

「请毛泽东同志暂停休养,赶赴前线参加决策。」

同时,他派项英连夜赶到东华山,亲自请毛泽东下山。

当项英在细雨中赶到东华山古庙时,毛泽东正在给警卫战士们讲《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

「志摩同志,恩来同志请你立即下山,前线战况危急。」

毛泽东合上书,平静地说:

「我知道。」

然后他转身对警卫战士们说:

「收拾行装,我们下山。」

那一刻,项英突然意识到,这个被排挤到山上的人,其实早就料到了这一切。

04

3月8日上午,毛泽东乘船沿贡水而下,赶到了赣县江口的前线指挥部。

朱德老远就看到了毛泽东的身影,快步迎了上去,紧紧握住他的手:

「志摩,你来得太好了!」

「怎么样?」毛泽东关切地问道。

「按照你在瑞金给我们的电报,我把预备队红五军团拉上去了,又命令红四军赶来支援,三军团已经解围脱险了。」

听到这个消息,毛泽东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在下山前曾经给前线发了一封电报,建议启用预备队红五军团解红三军团之围。现在看来,这个建议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是,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周恩来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当前的战局:

红军围攻赣州33天,不仅没有攻下城池,反而伤亡3000多人,部队士气低落。更严重的是,敌军增援部队正在不断集结,如果继续拖下去,红军将面临被围歼的危险。

「你看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周恩来诚恳地向毛泽东征求意见。

毛泽东仔细研究了地图和敌情报告,然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立即撤围,转兵福建!」

这个建议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转兵福建?」周恩来有些不解,「那不是离中央苏区越来越远了吗?」

毛泽东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

「恩来同志,你看,我们向北的话,南昌敌人强大;向南会与广东军阀顶牛;向西有赣江阻隔。只有向东发展最为有利,一来有闽西老根据地作依托,二来闽南还有广阔的发展余地。」

然后,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停留在漳州: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远离根据地,直下漳州!」

「直下漳州?」周恩来倒吸一口凉气。

漳州距离中央苏区数百里,远离根据地作战,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其大胆的设想。

但毛泽东的分析让周恩来不得不佩服:

「据我了解,漳州守军主要是张贞的十九路军一部,兵力不强,而且士气不高。更重要的是,漳州是闽南重镇,地处沿海,物资丰富,我们在那里可以筹集到大量给养,还能缴获先进武器装备。」

毛泽东越说越兴奋:

「政治上,我们直下漳州,可以调动敌人,迫使他们从其他战场抽调兵力来闽南,这样就能减轻其他苏区的压力。军事上,我们可以在运动中寻找战机,避免与敌人拼消耗。」

周恩来听了毛泽东的分析,心中暗暗称奇。这个人的战略眼光确实非同凡响,不仅能看到当前的困难,更能看到未来的机遇。

但是,如此重大的战略调整,必须慎重决策。

周恩来决定亲自赶回瑞金,召集苏区中央局会议,讨论毛泽东的建议。

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

有人认为,放弃攻打赣州是对中央指示的违背;有人担心,远离根据地作战风险太大;还有人质疑,这样做会不会被扣上「逃跑主义」的帽子。

但周恩来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力排众议,批准了毛泽东的漳州战役计划。

4月1日,周恩来从瑞金赶到长汀,亲自主持作战会议。会议决定:

「立即停止攻打赣州,红军主力转兵福建,实施漳州战役!」

这个决定,将彻底改变红军的命运,也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的军事天才。

但此时,没有人知道这次远征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战场上瞬息万变,一个错误的决定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4月10日,毛泽东率领东路军攻克龙岩。

4月19日,红军对漳州发起攻击。

但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一个月后的结果,震惊了所有人】

05

4月20日清晨,漳州城内传来了激烈的枪炮声。

张贞部队的抵抗比预想的要弱得多。面对红军的猛烈攻击,守军很快就放弃了外围阵地,连夜弃城而逃。

天亮时分,红旗已经插在了漳州城头。

这场战役的胜利程度,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歼敌一万多人,缴获枪械万余支,还有两架飞机!」

当战报传回瑞金时,苏区中央局的所有成员都震惊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红军在漳州停留了一个半月,筹集到资金100多万银元,这对于财政困难的苏区来说,简直是天降甘露。

但最震撼人心的,还是这场战役所产生的政治影响。

4月22日,毛泽东给周恩来发去电报:

「南靖一战,张贞大部消灭,达到剪除粤敌一翼之目的。这不但对巩固闽西发展闽南游击战争、援助东江红军有帮助,且因漳州海口之占领,影响时局甚大,有调动粤军求得战争之可能。」

这份电报让周恩来更加确信,毛泽东的战略眼光确实非同凡响。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国内各派军阀各怀鬼胎。红军占领漳州这样的重要城市,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的震动效应。

蒋介石不得不重新评估红军的实力,各地军阀也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政治立场。

在红军内部,漳州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毛委员真是神机妙算啊!」

「跟着毛委员打仗,就是不一样!」

战士们议论纷纷,对毛泽东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就在胜利的欢呼声中,来自临时中央的批评意见也到了。

临时中央认为,攻取漳州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这样做「耽误了北上攻打中心城市的时间」,是对「夺取中心城市方针」的消极怠工,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面对这样的批评,周恩来内心五味杂陈。

作为苏区中央局书记,他必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但作为亲历者,他清楚地知道毛泽东的决策是正确的。

更重要的是,通过赣州之败和漳州之胜,周恩来真正认识到了毛泽东的军事才华。

那天晚上,周恩来在长汀的住所里给妻子邓颖超写了一封信:

「颖超,我现在越来越确信,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内真正懂得军事的人。他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对敌情的判断,对时机的把握,都远超常人。我们党要想在军事上取得更大的胜利,必须重用这样的人才。」

但是,政治现实却比个人认识复杂得多。

06

1932年夏天,中央苏区的政治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6月,蒋介石在庐山召开五省「剿匪」会议,准备对各个苏区发动新的围剿。面对即将到来的危机,如何部署红军的军事行动,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这时候,一个微妙的人事变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当红军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时,朱德担任总司令,王稼祥担任总政治部主任,但毛泽东却没有恢复总政治委员的职务。

这个反常的安排,暴露出党内高层对毛泽东仍然存在的分歧。

虽然漳州战役取得了胜利,但临时中央并没有因此改变对毛泽东的看法。在他们看来,这次胜利只是偶然的,毛泽东的「右倾」思想依然需要纠正。

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再次展现出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

7月下旬,正在前线的周恩来与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联名给苏区中央局发去电报:

「我们认为,为前方作战指挥便利起见,以取消政府主席一级,改设总政治委员为妥,即以毛任总政委。」

这份电报的用词非常巧妙。表面上看,这是出于「作战指挥便利」的考虑,实际上却是周恩来在为毛泽东恢复军职而努力。

但是,中央局的态度依然强硬,坚持由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面对这种情况,大公无私的周恩来再次写信给中央局:

「泽东的经验与长处,还须尽量使他发展而督促他改正错误。」

这句话体现了周恩来的深层考虑:他不仅看到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认识到了这种才能对红军乃至整个革命事业的重要价值。

经过周恩来的一再争取,8月上旬在兴国召开的中央局会议终于做出决定:毛泽东重新担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消息传来,前线指战员无不欢欣鼓舞。

朱德高兴地对毛泽东说:

「志摩,这下好了,我们又可以并肩作战了!」

王稼祥也表示:

「有你来当总政委,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8月8日,中革军委下达了发起乐安、宜黄战役的军事训令。这将是毛泽东恢复军职后指挥的第一场战役。

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这个在政治上屡遭挫折的湖南人,能否再次证明自己的军事才华?

8月17日,红军攻克乐安。

8月20日,红军再克宜黄。

两战两胜,歼敌约三个旅,俘敌5000多人。

这场胜利让前线的指挥员们彻底信服了。

彭德怀感慨地说:

「毛主席指挥打仗,就是有一套!」

聂荣臻也表示:

「跟着毛主席,我们心里有底!」

但是,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07

1932年10月,一场更加激烈的政治风暴即将到来。

这就是著名的宁都会议。

这次会议的背景,是苏区中央局内部对军事方针的严重分歧。

在后方主持工作的任弼时、项英等人,一再催促红军继续向北出击,威胁南昌,认为这样才能减轻国民党军对其他苏区的压力。

但在前线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人却认为,以红军现有的力量和装备,攻打南昌等中心城市是不现实的。

双方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了宁都会议的召开。

这次会议对毛泽东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会议认为,毛泽东在历次反「围剿」中实行的「诱敌深入」方针,是「专去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他提出的向赣东北发展的主张,是对夺取中心城市方针的「消极怠工」;他对临时中央急于进攻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所提出的批评,是「否认过去胜利成绩」和「不尊重党领导机关」。

面对这样的批评,毛泽东内心是痛苦的。他知道自己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无力改变大局。

关键时刻,还是周恩来站了出来。

他在会议上明确表示:

「毛泽东应该继续留在前线。他的经验和长处,对红军作战有重要价值。」

朱德也表示不同意解除毛泽东的军职:

「如果继续这样错误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王稼祥同样支持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指挥艺术是无可替代的。」

但是,会议的多数意见还是通过了解除毛泽东军职的决定。

毛泽东不再担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这个职务由周恩来兼任。

当消息传到前线时,许多指战员都感到不解和惋惜。

刘伯承后来回忆说:

「当时我对毛主席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在会议上没有明确反对中央的提议。这件事让我终生后悔。」

确实,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党内很多干部对毛泽东的军事才能还缺乏充分的认识。他们看到的往往是毛泽东在政治上的「固执」,而没有看到这种「固执」背后的深刻洞察。

但历史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1933年春天,第四次反「围剿」开始。

没有了毛泽东参与指挥的红军,在初期的南丰战役中遭遇了挫折。按照苏区中央局的指示,红军要强攻南丰城,但结果是久攻不克,伤亡惨重。

关键时刻,周恩来和朱德果断改变了战术,放弃强攻,改为运动战。

这个改变的背后,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体现。

最终,红军在黄陂、草台岗两战中取得了大胜,歼敌三个师,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

战后,周恩来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

「这次反'围剿'的胜利,证明了运动战的正确性,证明了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重要性。」

字里行间,体现的正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认同。

08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的一座小楼里,中国革命的命运即将发生根本性的转折。

遵义会议召开了。

这时的红军,已经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多人。湘江战役的惨败,让所有人都清醒地认识到,继续按照原来的路线走下去,红军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党内的高级干部们终于真正认识到了毛泽东的价值。

张闻天在会议上第一个发言,明确批评博古和李德的错误路线,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王稼祥在发言中说:

「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路线是正确的,应该由他来指挥红军。」

周恩来更是在会议上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同时称赞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

就连过去对毛泽东有不同意见的朱德,也在会议上明确表示:

「红军不能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指挥。」

最让人感动的是刘伯承的态度变化。

在遵义会议上,这位被誉为「军神」的将领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他后来多次表示:

「在宁都会议上没有支持毛主席,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实际上确立了他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会后的四渡赤水战役,更是让所有人见识到了毛泽东超凡的军事指挥艺术。

面对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3万多红军,在川黔滇边区穿插迂回,声东击西,最终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彭德怀由衷地感叹:

「在毛主席的英明指导下,我军把所有敌军都抛在了后面。我对这一段穿插、渡江是敬佩和高兴的。」

杨尚昆也说:

「四渡赤水确实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毛主席心中有数,就是和敌人打圈圈,让他们捉摸不定红军的行踪,终于把他们甩掉。」

1935年5月,在会理会议上,当林彪对毛泽东的指挥提出质疑时,周恩来坚定地为毛泽东辩护:

「在敌人前堵后追的危急情况下,采用兜大圈子的办法,四渡赤水,再进遵义,甩掉了敌人,胜利渡过了金沙江。否则,不能有这些胜利。」

至此,党内再也没有人对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提出质疑。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被党内同志认识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朱德和陈毅是最早发现毛泽东军事天才的人,他们在井冈山时期就成为了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

周恩来通过赣州战役的失败和漳州战役的胜利,真正认识到了毛泽东的军事才华,并在此后始终不渝地支持他。

张闻天和王稼祥在长征途中的「橘林谈话」,标志着党内高级干部对毛泽东认识的重要转变。

而像刘伯承这样的军事家,虽然在早期对毛泽东的认识不够深刻,但最终也成为了毛泽东最忠实的支持者。

正如周恩来所说:

「毛主席取得领导地位,是水到渠成。事实证明,在千军万马中毛主席的领导是正确的。」

这个认识过程告诉我们,真正的天才往往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凭借着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判断和卓越的能力,最终赢得了全党全军的信任和拥护。

而那些最早发现他天才的人,也因为自己的远见卓识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资料与文献引用:

本文根据用户提供的历史素材,并结合以下公开资料进行艺术创作:

1. 《周恩来与遵义会议的召开和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2. 《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指挥中的关键作用》-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党史专栏

3. 《揭秘:哪场战役是毛泽东与周恩来合作的历史起点》- 新浪军事

4. 《指挥漳州战役:毛泽东军事生涯的一段精彩乐章》-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5. 《中央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党史学习教育网

6. 《赣州战役失利迫使周恩来请毛泽东再度出山》- 中新网

7. 《刘伯承的晚年岁月》- 中共党史网

8. 《长征中的会议——会理会议》- 中国政府网

9. 维基百科:毛泽东、遵义会议、刘伯承等相关条目

10. 各大党史网站关于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文献

注:本文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旨在更好地展现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色。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