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韩剧《暴君的厨师》惹争议:被改写的明朝与“爽剧”背后的历史真相

韩剧《暴君的厨师》惹争议:被改写的明朝与“爽剧”背后的历史真相

最近有部韩剧《暴君的厨师》悄悄火了起来,不过它火的方式有点特别——不是因为剧情有多精彩,演员有多养眼,而是因为里面关于明朝和朝鲜的历史设定,惹来了不少争议。

作为爱追剧也爱琢磨的普通观众,看着这部剧里的情节,再翻翻手里的历史书,心里总觉得不是个味儿。

这部剧里有个核心矛盾,围绕着明朝派到朝鲜的使臣展开。

在剧中,这位明朝使臣被塑造成了一个蛮横无理、贪得无厌的反派角色,动不动就向朝鲜索要美女,还想霸占珍贵的人参开采权。

更离谱的是,剧中竟然出现了朝鲜国王和明朝使臣平起平坐,甚至明朝使臣向朝鲜王室下跪求饶的场面。

这要是让真正了解历史的人看了,难免会皱起眉头。

因为在历史上的那个时期,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两国之间有着明确的尊卑礼仪。

明朝的使臣是代表着明朝皇帝的身份,地位尊崇,朝鲜国王需要以隆重的礼节接待,根本不可能出现剧中那种身份颠倒甚至羞辱使臣的情况。

这种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随意改写基本历史框架的做法,就像是在沙滩上盖楼,基础不稳,看着就让人觉得悬乎。

除了政治关系被简化成了"好人坏人"的对抗,剧中对文化层面的描写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故事里安排了一场美食对决,明朝的御厨竟然需要先在朝鲜的寺庙里学习五年,才能成为顶尖厨师。

在这场比拼中,一道朝鲜的参鸡汤仿佛拥有了魔力,轻松战胜了中华名菜佛跳墙,让明朝御厨心服口服。

还有关于辣椒的桥段,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好像明朝厨师觊觎朝鲜的辣椒似的。

但实际上,稍微查证一下就知道,辣椒并不是朝鲜半岛原产的,它是后来才从其他地方传入亚洲的。

而朝鲜王朝时代的宫廷饮食,深受中华饮食文化特别是明代烹饪技艺的影响,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

把学习与被学习的关系完全颠倒过来,虽然让剧情看起来更"爽",却离历史的真相越来越远。

这部剧播出后,在韩国的网友中间也引起了不同的声音。

有一部分韩国观众自己也觉得,把明朝如此片面地刻画成"小偷"和"阴险反派",确实有些过分了,他们甚至预见到这可能会引起中国观众的不快。

但也有一些观众认为,这不过是一部带有奇幻色彩的电视剧,没必要那么较真儿。

可是,这种"别太认真"的说法,有时候也挺双标的。

想想看,如果是他们自己的历史被别的国家的影视作品随意改动,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之前有的韩剧因为一句不太尊重本国历史的台词,就曾引发过本土观众的强烈批评。

所以说,对待历史,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需要怀有一份尊重。

那么,为什么近来的韩剧里,会时不时出现这种矮化或者扭曲邻国历史形象的情节呢?

也许,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想要通过影视作品来提振民族自信心的心态。

把历史上曾经非常强大的邻国塑造成需要被挑战、被超越的对象,让主角用实力"打败"他们,这种叙事套路很容易激发本土观众的共鸣和"爽感"。

从之前的泡菜起源争论,到传统服饰的归属问题,再到如今电视剧里的文化比拼,似乎有一种趋势,想要重新构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文化叙事。

对于制作方来说,这可能也是一种市场考量:既然这类"历史爽剧"在国内有市场,能吸引眼球、带来收视率,那么即使知道可能会在国际上引发争议,也愿意冒险一试。

其实,回顾过去,并不是所有韩剧都是这样处理历史关系的。

很多年前,有一部叫《大长今》的剧也曾风靡亚洲。

那部剧里,对于明朝这个"天朝上国"表现出了足够的敬畏,文书使用汉字,角色态度恭敬。

这种对历史的基本尊重,反而让剧集本身赢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这说明,好的故事不需要依靠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真正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历史的清晰认知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心态。

作为普通观众,我们追剧是为了放松,也是为了感受不一样的故事和情感。

我们当然理解艺术创作需要想象和虚构的空间,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教科书。

但是,这种虚构应该有一条底线,那就是不能颠倒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逻辑,尤其是涉及国与国之间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关系。

如果为了追求一时的"爽"而破坏了这种底线,不仅会伤害其他国家和地区观众的感情,从长远来看,对作品本身的价值也是一种损耗。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照见过去,也能启迪未来。

希望通过《暴君的厨师》引发的这些讨论,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用客观、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历史,用真诚、尊重的态度去进行创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多能够连接人心、传播善意的优秀作品,这才是文娱作品真正应该传递的正能量。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