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干渴的大地 飞机增雨 湖南抗旱
热。持续的热。
自七月以来 湖南多地 仿佛被钉在了酷热的烤盘上。雨水稀少 气温飙升。大地干渴。人们期盼着一场酣畅淋漓的降雨。
这不是普通的干旱。
5.9万平方公里——这是截至8月25日 湖南省内出现中旱以上气象干旱的面积 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7.9%。其中 岳阳南部、长沙东北部、湘潭东部、株洲北部和衡阳北部等地 更是出现了重旱以上的情况 覆盖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8.9%)。
为什么?
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这么久不下雨?
湖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欧阳也能分析了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雨少。7月以来 全省平均雨量仅201.5毫米 比往常同期少了28.4%。尤其是长株潭、岳阳等地 降雨偏少甚至高达5至8成。
二是高温日数多。全省平均高温日数已有29.9天 比往常多了10.6天。一些地方 如平江、浏阳、醴陵 高温日数最多达到了44天。真是历史罕见。
未来一周 情况似乎也不容乐观。湖南省气象台预计 晴热高温天气仍将持续 气象干旱还将发展加强。
怎么办?
靠天?天不下雨。那就靠人。靠科技。
“向天借水”。
这就是人工增雨。
其实 湖南一些地方早已行动。在岳阳 自7月起 气象部门就成了“追云逐雨人”。他们已累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超过150次。为保障居民重要“水缸”铁山水库的蓄水安全 他们还专门派队伍驻守库区 开展了14次增雨作业 为当地增加降水约5500万立方米。
但这还不够。需要更强大的力量 更广的范围。
飞机来了。
增雨飞机已于8月22日顺利抵达长沙。机载催化装置、地空通信系统正加紧安装调试。湖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高级工程师周盛表示 他们已经开展了作业前的培训 预计飞机在星期四进行试飞 之后就能正常开展飞机增雨作业。
一次飞机作业的影响范围大约是5000平方公里。如果需要 一天最多可以开展两架次作业。
飞机如何增雨?
它不是无中生有。它需要合适的云。当飞机飞入具备降水潜力的云层 操作人员会点燃碘化银烟条。烟条燃烧产生大量含碘化银的粉尘微粒——这些微粒作为冰晶核 能吸附云中水汽 促使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进而促进云层降水。这就像“卤水点豆腐”。
这是一种科技之力。一种在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 引导云层向人们希望的方向演变的努力。
它需要精准的监测、时机的把握和科技的支持。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历经数十年发展 已具备坚实的基础。从云水资源的评估 到数值预报模型的优化 再到空地实时指挥 科技工作者们不断探索 以求更精准、更有效。
面对持续发展的干旱 湖南已做好准备。全省877个地面作业站点已全部完成空域备案审批 所有装备均通过年检。气象部门将密切监测天气变化 精准研判作业条件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全力开展空地联合协同增雨抗旱作业。
人们期盼着云来的那一刻。期盼着飞机腾空。期盼着催化剂播撒后 甘霖能够落下 滋润干裂的土地 缓解焦灼的旱情。
这是一场与天时的协商。一次用科技进行的“化云为雨”的尝试。
期待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