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国的战略筹码,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稀土。确实,中国掌控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成为制衡高端制造的重要力量。但这远非中国的全部底牌,在锂电池、成熟制程芯片、制药原料三大领域,中国同样构建起难以撼动的优势,每一张“王牌”都足以影响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一、锂电池:新能源时代的“能源芯片”
在电动车与储能产业爆发的今天,锂电池已成“能源时代的石油”,而中国正牢牢掌控着这条命脉。据彭博新能源财经2025年数据,中国占据全球76%的锂电池制造产能,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合计产能超全球一半。
更关键的是全链条优势:全球79%的正极材料、92%的负极材料由中国企业生产,63%的精炼锂、98%的精炼石墨供应也被中国掌控。2025年起,中国对特定锂电池技术海外转移实施许可管理,这意味着全球新能源车、AI服务器产业的“电力供应”,正攥在中国手中。
二、成熟制程芯片:工业制造的“刚需粮食”
大众紧盯3纳米、2纳米高端芯片时,支撑汽车、家电、军工的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芯片,中国已实现“反卡”。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在全球成熟制程晶圆产能中占比达39%,远超美日。
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形成稳定量产能力,更手握“杀手锏”——镓、锗两种关键矿物。中国镓产量占全球99%,锗产量居世界第一,而这两种材料是芯片、雷达的核心原料。美国F-35战机的相控阵雷达若缺了镓,再先进也难发挥作用。
三、制药原料:全球药柜的“隐形支柱”
疫情暴露的全球药品短缺问题,让中国原料药的战略地位浮出水面。作为药品的“化学基底”,中国承担了全球35%以上的原料药产能,青霉素、布洛芬等常用药原料更是形成垄断优势。
全球供应链呈现“中国造料—印度加工—美国吃药”的格局,印度制药业70%的原材料依赖中国进口。美国前官员曾直言,若中国限制原料药出口,美国医疗系统数周内就可能陷入瘫痪,这并非危言耸听。
这些产业优势并非偶然,是中国多年在技术研发、产能布局上的厚积薄发。从稀土到锂电池,从芯片到原料药,中国的战略筹码已形成矩阵。这不是“卡脖子”的霸权,而是保障全球产业链稳定的底气,更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