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A股市场出现罕见一幕:三个成交额超百亿的股票同时涨停,其中机器人龙头卧龙电驱成交104亿,资金涌入力度令人咋舌。 这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狂欢,更是机器人产业爆发前夜的信号。
01 资金涌动,机器人板块成为市场焦点
2025年9月5日,A股市场上演了一场资金狂欢。 三个成交额超过百亿的股票同时涨停,这在A股历史上极为罕见。
胜宏科技成交237亿,先导智能成交161亿,卧龙电驱作为机器人龙头成交104亿,三大巨头分别代表了市场的主线交易方向:AI科技、电池和机器人。
大资金的选择从来不是偶然。 这些百亿成交的涨停,显然不是散户能够推动的,而是机构、游资和大资金的共识性选择。 它们代表了市场对这几个赛道未来前景的集体看好。
02 业绩支撑,卧龙电驱涨停的多重逻辑
卧龙电驱的涨停背后有着坚实的业绩基础。 据公司2025年半年报显示,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6.76%,达到5.37亿元。
公司不满足于A股市场,其H股发行备案申请材料已获中国证监会接收,拟赴港上市。 这一举措有助于拓展国际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全球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公司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布局。 2025年4月30日公司互动易披露,已开发高爆发关节模组、无框力矩电机等关键部件,这些都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组成部分。
03 岩山科技,脑机接口与AI的深度融合
另一家备受市场关注的公司岩山科技,虽然近期股价有所波动,但其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令人瞩目。
2025年5月6日,岩山科技涨停,龙虎榜数据显示机构净买入4096.92万元,深股通净买入8361.57万元,显示大资金对公司前景的认可。
公司旗下岩思类脑研究院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旗下公司已交付搭载Yan1.3大模型的机器人产品,且2.0版本正在研发中。
04 产业化元年,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2025年被认为是机器人技术正式迈入“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产业化元年。
工业机器人价格近十年大幅下降,中国打磨机器人单价从2017年的65万元降到2024年的45万元,降幅高达46%。 成本下降大大推动了工业自动化的普及。
人形机器人企业则打响了“2025量产竞赛”。 特斯拉计划量产5000台,Figure AI目标2000台,优必选也定下1000台的目标。
05 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成最大挑战
人形机器人量产的最大“拦路虎”是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不足。
目前国产人形机器人单价约70万元,高成本的核心症结在于“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分化”。 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已达50%,但行星滚柱丝杠国产化率仅19%,RV减速器也只有40%。
这些部件直接决定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负载能力,依赖进口就意味着“高价+供应链风险”。 力控传感器目前单价还在2-4万元,如果行星滚柱丝杠能实现国产化突破,仅这一项就能让整机成本再降15%-20%。
06 应用场景,B端先行C端萌芽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呈现“B端率先落地,C端培育市场”的双线并行格局。
工厂场景是最可能大规模商用的场景。 优必选将当下重点攻克的工种技能收敛为搬运、分拣和质检三个,瞄准员工流失率高、管理难度大、工作重复且环境相对艰苦的痛点岗位。
美国的Agility公司在2024年6月与全球物流巨头GXO签署了一份多年期合作协议,正式商业化部署人形机器人,该协议也成为业界首个机器人即服务(RaaS)人形机器人部署。
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定价则来到4万以内,政策补贴同步启动催化C端消费。 整机厂开始推出万元级的型号以撬动C端市场,定价已进入3-4万区间。
07 技术突破,灵巧手与群体智能的挑战
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直接执行“类人操作”的核心部件,对响应精度和速度、重量、体积、流畅性等各个方面要求极高。
当前灵巧手的技术难题主要集中在硬件和软件两大维度。 硬件上需要在高自由度设计与紧凑结构之间找到平衡,软件上则需要实现高自由度的运动控制与精准的力反馈调节。
另一个重要趋势是从单体智能到多机器人协同的转变。 现实中的各类任务通常具有空间分布广泛、工序流程漫长、动态变化迅速、操作类型繁杂的特征,单个机器人难以完成复杂度高的任务。
08 中国速度,机器人产业快速增长
我国机器人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
中国已经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覆盖国民经济71个大类、241个中类;医疗、配送、养老等服务机器人融入生活百态,开辟民生服务新空间。
2024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近2400亿元。 今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37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882.4万套。
09 现实挑战,AI与硬件的能力边界
尽管前景广阔,但机器人产业仍面临现实挑战。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认为,“目前的硬件够用,最大的挑战还是具身智能AI完全完全不够用”。
这也是限制当前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地方,就是机器人大模型或者具身智能到现在为止还是不太够用。
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主席凯瑟琳·克莱默指出,AI和机器人确实在重塑着我们的世界。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的是伦理性、包容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