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部改编自话剧的电影《戏台》,居然成了今年电影市场里的“黑马”?票房轻松突破1.4亿,导演陈佩斯高兴得直接开香槟庆功。要是这势头再猛点,说不定真能冲到四个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这相当于把十几年的话剧辛苦钱,一下子装进了腰包。说白了,这年头老艺术家也有春天,网友都调侃:“老陈终于不用一年跑三百场演出攒小金库啦!”
观众为啥愿意买单?其实答案很简单:一个字——信!这么多年下来,陈佩斯在大家心里就是“诚信”二字的代言人。坚持演话剧、低调做人、作品口碑好,就像楼下早点摊的大爷一样靠谱。所以不少人看《戏台》,其实是冲着他的人品去捧场。这种情怀消费,比抢购限量球鞋还热情。
但要说真正赚得盆满钵满的,还真不是我们憨厚可爱的老陈,而是一直在娱乐圈里悄悄“搞事情”的黄渤。表面上,他只是片中的演员之一,可实际上,人家早就把片酬变成投资,当起了幕后股东。这操作听起来像炒股,但比A股靠谱多了:别人领工资,他赌未来。
黄渤这招,其实早几年就玩过。他常常自己先垫钱给剧组,把原本该拿到手的钱转化为股份。如果电影扑街,大不了少拿点;但如果票房火爆,那回报可是翻倍增长。这次《戏台》大卖,他原本八百万片酬,现在估计怎么也得进账一千多万,“闷声发财”简直比电视剧里的反派还会算计。不过,这算盘打得响,也需要胆子够肥。不然哪敢押宝押在别人身上?想想身边那些同事连团建AA都肉疼,更别提动辄几千万投资。
而且这种玩法,不是谁都能学会。有些演员还是喜欢安安稳稳按合同领钱,对风险避之唯恐不及。“我才不要跟命运做朋友”,毕竟赔光本金那滋味,比周末加班还难受。但黄渤偏偏爱冒险,每次都敢放手一搏,说到底还是对项目和搭档有信心。不禁让人感慨,有些人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实背后全靠眼光和魄力。
至于咱们主角陈佩斯,这回算是真正体会了一把什么叫“一夜暴富”。以往一年忙活下来,也就挣个几百万,还要风雨无阻地全国巡演,现在拍部电影轻松入账几十年积蓄。他虽然年纪大了,但骨子里还是那个热爱舞台的小孩儿,所以以后继续回归话剧舞台也是板上钉钉。但不得不说,有时候人生真的需要一点勇气和好运气,不怕你慢,就怕你停。
圈内很多同行看到黄渤这种操作,都忍不住羡慕嫉妒恨。有胆识、有资源,还肯下血本投自己认可的项目,说句不好听的话,“韭菜”割不到他头上。而且现在影视行业整体遇冷,好项目更稀缺,会投资又会表演的人简直凤毛麟角。大家平时嘴上喊着支持国产好作品,到最后发现赚钱最多的是那些最懂门道的人,也是挺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幕。
当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看完电影觉得值才是真的爽。《戏台》用实力证明,只要内容过硬、演员敬业,再加上一点资本运作的小聪明,照样可以逆袭市场,让所有参与者都有收获。不像某些烂片,全员陪跑最后只能靠PPT吹牛皮,自娱自乐罢了。
吃瓜群众突然悟了:到底是拼死拼活干艺术重要,还是静悄悄下注等分红更划算?如果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你愿意做踏实认真的匠人,还是暗中布局的大赢家呢?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