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冀东山区,杨家铺烈士陵园的青松枝桠上挂着晨露,像极了79年前烈士们未干的血迹。路过的人总会停下脚步,望着墓碑上一个个年轻的名字发呆——这些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八路军干部,本是要开一场推动抗日的重要会议,却为何突然陷入日军的重围?他们最后的时刻,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绝望与英勇?
1944年的秋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天平已经倾斜:欧洲战场盟军正在反攻,太平洋上日军节节败退,中国抗日根据地也从游击转向集中建制。冀热辽解放区的主力部队换了新装备,地方武装也收复了不少被蚕食的村庄,连老百姓都觉得“鬼子要完了”。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冀热边特委决定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把地委、区党委和五个系统的骨干凑到一起,商量下一步怎么扩大战果。
会议原本在丰润皈依寨开得好好的,可10月16日晚,前方传来急报:日军突然在丰润、滦县一带大规模集结。干部们都懂,这是“扫荡”的前兆——要是会议被敌人端了,冀热辽的抗日指挥体系就得垮一半。连夜商议后,大家决定转移到杨家铺。这个小村子背靠夹山,周围有马蹄山、毡帽山环绕,村西的大土沟能通到李庄子,无论是隐蔽还是撤离都有天然优势,而且从1940年就有党组织,群众基础稳。
当晚十点多,队伍分批钻进山道,像一群藏在夜色里的猎豹。周文彬带着特务连二排驻李庄子,丁振军带一区队四连守夏庄子,吕光和钟子云在杨家铺核心区——谁都没想到,敌人的眼睛早就盯上了这里。10月17日拂晓,天还没亮透,村南的哨兵突然看见黑压压的日军纵队,撒腿就往村里跑。四连长刚把情况报告给丁振军,二排的枪就响了,子弹打在敌人的钢盔上,溅起火星子。
敌人的反应比想象中快得多。第一波冲锋被打回去后,日军立刻调来了重机枪和迫击炮,子弹像暴雨一样扫向村口的高地。周文彬站在村东的高地上,望着夏庄子方向的火光,攥着望远镜的手背上暴起青筋:“通知机关人员立刻集合,卫生队、训练班从杨家铺东口往毡帽山撤!”他知道,这不是硬仗,是“跑仗”——保住指挥机关,比打死多少鬼子都重要。
可敌人早就布好了口袋。十点钟左右,一区队四连从夏庄子撤下来,正好撞上从左家坞赶来的增援日军。三次交锋,四连打退了敌人,可副连长也负了伤,前排阵地的土都被血浸红了。东面的马头山、南面的夏庄子、西面的西城山相继被敌人占领,八路军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困兽,只剩西南方向还有个薄弱口。
正午的太阳像火盆一样挂在天上,周文彬、丁振军几个人挤在毡帽山下的大石后,只用了两分钟就定下突围路线:“往西南李庄子冲,用毡帽山南坡做突破口!”文件当场销毁,武器检查了一遍又一遍,战士们把最后一口干粮塞进嘴里,抹了把脸上的汗和血,抓起刺刀就往山坡上冲。
二连长刘景余带着二、三排先冲上去,吸引敌人的火力;一排跟着指导员华立文从右侧突击;周文彬带着机关人员跟在后面。刚冲到山脚,丁振军就被一颗子弹击中,当场倒在地上。“为丁书记报仇!”战士们吼着,端着刺刀往敌人堆里扎。周文彬的左肩中弹,军衣都被血浸透了,可他还是咬着牙往前走,路过宣传部长吕光和他妻子刘俞芬的尸体时,他蹲下来,用沾着泥水的手轻轻合上他们的眼睛,说了句“走了,咱们下辈子再一起打鬼子”。
战斗越打越惨。一区队四连的弹药快打光了,指挥员朱俊功喊了一嗓子“肉搏!”,士兵们举着枪托、铁锹甚至石头,跟敌人扭打在一起。华立文指导员带着一排打到杨家铺村口,发现还有机关人员没冲出来,又折回去找,结果再也没回来。周文彬带着仅剩的几个警卫钻进西南沟底时,身边只剩五个人,其中四个都负了伤。他靠在岩石后,摸出最后一发子弹,对着敌人的方向打出去,刚要换弹夹,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额角——他的头轻轻歪了一下,靠在岩石上,再也没动。
下午两点,杨家铺彻底陷落。3000多日军像潮水一样涌进山谷,到处都是尸体和残肢。乡亲们躲在破屋里,听见外面的枪声停了,才敢悄悄走出来。他们抬着门板,端着热水,把烈士们的遗体一具一具抬回村里,有的老人一边哭一边说:“这些娃,比我家小子还小呢。”
两天后,十几名幸存者衣衫褴褛地赶到迁安马蹄峪,他们绕过山沟,翻过尸堆,在山林里躲了三天两夜。当他们把战情汇报给军分区时,指挥所里的人都哭了——430多位干部战士,就这样永远留在了冀东的山里。
后来有人,这场战斗输在三个地方:情报没摸准敌人的意图,以为是普通扫荡,没想到是针对性围歼;选址太靠近敌占区,800多人集中开会,目标太大;警戒不够,敌人都摸到村口了,哨兵才发现。可烈士们的血没白流,不久后冀东军区就组织了反击,在杨家铺周边设伏,毙敌三百多人,为牺牲的战友报了仇。
1954年,杨家铺烈士陵园落成,青松翠柏环绕着墓碑,每一块石头上都刻着烈士的名字。每年清明,都会有学生、军人、老百姓来这里扫墓,有人会给周文彬的墓碑献上一束野花,有人会给丁振军的墓碑敬个军礼,还有老人会坐在台阶上,给孩子们讲79年前的那场血战。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杨家铺的烈士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他们的名字不该被遗忘,他们的教训更该被铭记——无论什么时候,警惕不能放松,英雄不能忘记。就像陵园里的青松一样,他们的精神会永远活着,陪着我们走过每一个春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