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草地分兵,面对张国焘的南下命令,红五军团和红九军团的董振堂、陈伯钧、曾日三这三位高级干部,选择了当面顶撞。
那么,在这次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之后,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后来究竟怎样了?
01
1935年6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终于在四川懋功会师了。
这本来是件大喜事。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一路打到四川,剩下不到三万人了。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有八万多人,枪多人多粮多。两军会师,力量大增啊。
可会师没几天,问题就来了。
6月26日,两河口会议确定了北上方针。要集中主力向北进攻,首先取得甘肃南部,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这个方针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都同意,张国焘当时也举手赞成了。
会后,张国焘的态度变了。他借口给养困难、敌情严重,拖着不执行北上命令。还提出要“统一指挥”、“解决组织问题”,其实就是要争权。中央为了团结,7月18日任命他当红军总政治委员,可他还是不满意。
7月21日,中央在芦花召开会议,批评张国焘的错误。他表面上同意北上,把红四方面军开到毛儿盖集中。可心里头,他根本不想去。
两军混编后,红五军团改称红五军,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参谋长陈伯钧。红九军团改称红三十二军,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这些原本跟着中央一路长征的干部,现在被编入左路军,由张国焘指挥。
8月初,红军分左右两路过草地。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随右路军行动。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包括红五军、红三十二军在内。
右路军8月下旬就走出了草地,到了班佑、巴西一带。可左路军到了阿坝,张国焘就不走了。
他说嘎曲河水涨了,过不去。朱德亲自去看,派警卫员下河探水深,发现完全能过。可张国焘就是按兵不动,还给中央发电报,说要南下,要右路军也回头。
9月9日,中央忍无可忍,为避免红军内部冲突,率领红一军、红三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了。
张国焘知道后,气得跳脚。他在阿坝召开会议,攻击中央北上是“逃跑主义”、“右倾机会主义”。他开始对朱德、刘伯承等坚持北上的人施压,骂他们是“老糊涂”、“老右倾”。
红五军、红三十二军的干部们,这时候开始面临选择了。董振堂、陈伯钧、曾日三这三位,即将迎来他们人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
02
董振堂心里很清楚,张国焘这是在搞分裂。
他是红五军军团长,1931年从国民党军队起义过来的,在宁都起义中带着一万七千多人参加红军。这几年跟着中央南征北战,对党的感情深得很。
长征路上,红五军团一直当后卫,被称为“铁流后卫”、“铁屁股”。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哪次不是红五军团殿后?董振堂跟陈伯钧、曾日三配合得很好,一次次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部队突围。
现在张国焘要他们跟着南下,董振堂怎么可能同意?
陈伯钧更明确。他是老井冈山的人,参加过秋收起义,跟毛泽东一起上井冈山的。虽然后来在红五军团当参谋长,可他心里一直向着中央。
9月7日,陈伯钧在阿坝听说一、四方面军闹矛盾,当天日记里写:“深为愤慨,是夜静思,痛彻肺腑,以致暗泣。有生以来,伤心事,莫过于斯。”
第二天,陈伯钧找到张国焘,当面劝他赶紧北上,不能“假敌人以间隙,置自身于危局”。张国焘敷衍他,拿各种理由推托。陈伯钧急了,又找朱德反映情况。
张国焘身边有人把这事报告给他,张国焘记恨上了陈伯钧。9月中旬,张国焘把陈伯钧从红五军参谋长的位置上调走,让他到红军大学当教员。还在干部会上批斗他,说他“思想动摇”、“不服从指挥”。
陈伯钧在日记里写:“受辱之日。老实说,共产党人是一切外力和压迫所不能屈服的!只有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使共产党人折服。”
有人事后说,陈伯钧当时差点被张国焘“当场击毙”。幸亏有人劝住了,才保住一条命。
曾日三的态度也很坚决。他是红五军的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原来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这人是湖南宜章人,1928年跟朱德一起参加湘南暴动,上井冈山的。
曾日三跟张国焘在红五军团营以上干部会议上吵了起来,当场拍桌子反对南下。他说:“北上才是出路,南下是死路!”
张国焘脸都气绿了。会后,他把曾日三调到红九军当政治部主任,算是降了职。
红五军团还有个电台,能收到陕北的消息。曾日三把红一方面军走出草地、攻克腊子口、到达陕北的消息悄悄告诉大家,鼓舞士气。张国焘知道后,直接没收了电台密码。
有指战员气愤地说要跟张国焘对着干,曾日三反而劝大家冷静,说要顾全大局,要相信朱德他们会处理好。
可红九军团的情况不太一样。
罗炳辉、何长工这两个人,在这次分裂中选择了支持张国焘南下。
03
罗炳辉是个传奇人物。
他原本在滇军当兵,从普通士兵干到营长,打过护国战争、北伐战争。1929年加入共产党,后来在赣西武装起义中立了大功,当上红九军团军团长。
这人打仗很勇猛,电影《从奴隶到将军》里的主角罗霄,原型就是他。
可在草地分兵这事上,罗炳辉站到了张国焘一边。
据史料记载,罗炳辉不但公开支持南下,还把别人写给朱德的纸条交给了张国焘。这下可捅了篓子。
张国焘拿着纸条大发雷霆,找那个写纸条的人谈话。当时在场的王树声气得不行,指着那人骂:“见到张总政委为啥不敬礼?为啥要反对张主席?”说着说着,王树声抬手就给了那人一个耳光,还拔出手枪顶在他脑门上。
幸亏朱德在场,示意那人先出去,这事才没闹大。
何长工也一样,他是红九军团政委,在卓木碉会议上公开表态支持张国焘。
李卓然就更不用说了。他是红五军政委,原本红五军团政委。这人在草地分兵时的表现,让很多人失望。
04
1935年10月5日晚上,卓木碉。
这个地方在今天四川马尔康县脚木足乡,当时叫卓木碉,是个只有四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子。村里有座白喇嘛寺,寺里有个大殿。
张国焘在这里召开了军以上高级干部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董振堂、李卓然、罗炳辉、何长工、周纯全、曾传六、傅钟、李特、余天云、刘志坚等四五十人。
会议一开始,张国焘就开炮了。他攻击中央北上是“右倾逃跑主义路线”,是“分裂红军的罪魁祸首”。他说中央已经威信扫地,失去了领导全党的资格。
然后他提出,要仿效列宁与第二国际决裂的办法,组成新的临时中央。
朱德、刘伯承当场反对。朱德说:“天下红军是一家。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啊!”
刘伯承也坚决反对另立中央,说这是分裂党和红军。
董振堂站起来,直接顶撞张国焘:“南下没有出路!我们应该听中央的,北上抗日!”
张国焘身边的李特、黄超几个人跳起来骂董振堂:“你个老糊涂!”“老右倾!”“老顽固!”
有人甚至骂朱德是“老乌龟”,让他“滚”。朱德沉着脸说:“是中央派我到这儿来的,我就不走!”
气氛一度很紧张,几个跟着张国焘的人对朱德、董振堂、刘伯承轮番围攻。
可张国焘人多势众啊。会场上大部分都是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他们支持张国焘。还有些原红一方面军的干部,这时候也站出来表态支持南下。
徐向前后来回忆说,张国焘还挺有“工作方法”的,他先指定“红一方面军的一位军干部”发言。这个人的表态很有导向性,把会议气氛推向高潮。
徐向前没说这人是谁,但当时跟红四方面军在一起的原红一方面军“军干部”,就那么几个——红五军的董振堂、李卓然,红三十二军的罗炳辉、何长工。
董振堂明确反对南下,那发言支持张国焘的,只能是其他三位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了。
张国焘宣读了《关于成立第二中央的组织决议》,宣布成立“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他任命自己为“中共中央主席”、“中革军委主席”。还宣布:“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应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杨尚昆、叶剑英应免职查办。”
这个决议里,董振堂被列为“中革军委委员”,可他根本不同意。朱德被列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他也坚决不承认。
会议开了几个小时,一直到深夜才散。
董振堂走出喇嘛寺,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心里沉重得很。他知道,红军从此分裂了。
曾日三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虽然被降了职,可还是坚持北上的立场。会后,他私下里跟信得过的同志说:“咱们不能跟着张国焘走,早晚得想办法回到中央去。”
可要回中央,谈何容易啊。
05
卓木碉会议后,张国焘以“中革军委主席”的名义,于10月7日下达南下命令。
红五军、红三十二军跟着张国焘的部队,开始第二次过草地南下。这次比第一次过草地还要艰苦,因为已经是深秋了,草地上更冷,粮食更少。
很多红军指战员就这么倒在草地上,再也没起来。
南下后,红军开始打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战役初期还算顺利,占领了一些地方。
可好景不长。川军这次拼了命了,刘湘下了死命令:官兵有违令者,排长以下由连长枪决,连长由营长枪决,一直往上推到师长由总指挥枪决。
这命令一下,川军跟红军作战时完全变了样,每次都是死战不退。
1936年初,红军在百丈镇打了一仗,打得特别惨烈。红军伤亡近万人,川军也伤亡一万五千多人。
这一仗之后,蒋介石又把薛岳的六个师十万人从贵州调到川西。红军处境越来越艰难。
到1936年2月,张国焘被迫向甘孜、炉霍方向撤退。这时候,红五军、红三十二军的部队比南下前减员过半。
很多指战员开始怀疑张国焘的南下方针了。有人私下说:“要是当初听中央的北上多好啊。”
董振堂心里更是憋屈。他一直反对南下,可还是被裹挟着走了这么远。现在部队损失这么大,他心疼得不行。
曾日三也在想办法联系陕北。他知道红一方面军已经到陕北站稳脚跟了,想带着部队北上归队。
1936年6月,张国焘在各方面压力下,终于宣布取消“第二中央”。7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
可对红五军、红三十二军来说,苦难还没结束。
会师后不久,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共两万一千多人渡过黄河,组成西路军。董振堂的红五军是西路军的主力之一,曾日三也在西路军里,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后来是红九军代政治委员。
1937年1月,西路军在甘肃高台遭到马家军围攻。董振堂率红五军死守高台,苦战九天九夜。
1月20日,高台失守。董振堂在最后时刻举枪自尽,壮烈牺牲,年仅42岁。毛泽东后来说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曾日三继续率部突围,转战祁连山区。1937年4月27日,他在红柳园子遭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伤病员和妇女先撤,他率部担任阻击任务,最后被俘,英勇就义,时年33岁。
陈伯钧的遭遇则不同。1936年2月后,他复出任红四军参谋长。7月调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10月到达陕北。毛泽东曾亲笔致信慰问。陈伯钧后来成为开国上将,1974年在北京病逝。
至于当时支持张国焘南下的李卓然、罗炳辉、何长工等人,后来也经历了不同的道路:李卓然在西路军失败后辗转回到延安,建国后曾任中宣部副部长;罗炳辉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立下战功,1946年病逝;何长工建国后任地质部副部长等职。
这就是1935年草地分兵时,那三位顶撞张国焘的军团高干,后来的人生故事。董振堂血洒河西,曾日三英勇就义,陈伯钧历经磨难后见证胜利。他们的选择,最终经受了历史的考验。
史实来源说明
本文史实依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红军长征史》《陈伯钧日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等权威党史军史资料,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