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似意外的失物事件,却演化成一场关于职业道德的大考。在这场风波的中心,吉祥航空的安全员和Lee先生一家无意间成了舆论的双主角,但真正值得讨论的,却是企业的职业操守和服务态度。
故事一开场就引人入胜:Lee先生的父亲下飞机时遗落手机,为了给年迈的父亲处理失物,家属一路奔波,甚至通过定位功能追踪到了布鲁塞尔的酒店、上海青浦的小区,再到派出所求助,堪称上演了一场“手机去哪儿”的追踪大戏。整起事件的转折,则是当事安全员自述的那段“欲盖弥彰操作”:手机拿到手后,不是选择第一时间上交,而是想着私下归还,甚至还换了手机卡——这一换卡操作,直接将自己的解释推入了更大的质疑漩涡。
从安全员的表述来看,他声称自己没想据为己有,甚至强调“不怕定位,不然早就销赃了”。逻辑上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这份解释又何尝不是一张遮羞布?试问,作为航空从业者,一个岗位上有明文规定、接受过合规培训的工作人员,面对失物时的首要反应不应该是“及时上交”吗?为何要用种种“担心受罚”的借口为自己的行为开脱?这不仅是对职业守则的无视,更是对“安全员”这三个字的莫大讽刺。
当然,这场事件的热议点除了安全员的失德行为外,更反映了公众对航空公司处理态度的不满。从当事人Lee先生的描述来看,事件发生后,吉祥航空的态度难言积极。“第一次不理,第二次让提供证据”,一家服务行业企业面对顾客的切身诉求,却摆出一副“冷脸子”,仅靠“规定流程”四个字当挡箭牌,这服务精神显然“掉队”了。直到手机失而复得并引发舆论关注,事情才迎来转机。真不得不让人质疑,这样的“积极调查”,是否也是在外界压力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更为现实的教训是,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酒店等服务行业,员工的一次操守失检,就可能为整个企业买单。Lee先生花了4万元升级头等舱,本想给父母一次舒适之旅,如今却落得个“前五天玩不成”的窘境,这不仅是家庭的经济损失,也是一种体验上的巨大心理落差。吉祥航空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在事后果断“清退”涉事安全员,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责任捆绑”仍旧难以完全切割——毕竟,这反映的是长期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漏洞。
而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Lee先生要求赔偿4万元的“经济损失”,有人认为是“狮子大开口”,但换个角度看,这反而指出服务行业处理突发事件的软肋:何以在顾客明确定位到手机、提出诉求的情况下,问题拖了数天才得以解决?企业的态度决定了一切,如果一开始以高度重视乃至带有丝毫“歉意”的姿态去面对事件,Lee先生未必会开出这个价码。遗憾的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航空公司却辜负了它的分量。
回头再看看这场“手机事件”,公众或许最想问两个问题:一个是,作为企业,应该如何在管理中加强对员工职业操守的培养,避免因“个例”失信而辜负整体品牌形象?另一个是,作为一家公共服务机构,如何在面对消费者问题时,第一时间以尊重和真诚的态度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冷漠回复火上浇油?别忘了,00后的年轻人或许已经不记得你讲过多少广告词,但他们一定会记得“靠不靠谱”,这体验反馈将影响他们的复购心态。
最后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乘客选择航空公司买的是安心,结果花了头等舱的钱却得了如此糟心的体验,究竟是吉祥航空的服务出了问题,还是这个社会已经允许“规定摆设”来替代应有的责任和诚意?也许下回再遇类似事件,每个人心中的“信任余额”都该好好算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