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部门开战略会,我一边举着笔狂写,一边盯着领导的嘴——他说“未来三个月要完成用户增长20%、优化产品流程、拓展渠道”,我刚写完“用户增长”,他已经跳到“拓展渠道”的具体细节了,等散会翻笔记,“产品流程”那栏就剩个潦草的“产流”,补纪要的时候盯着这俩字愣了五分钟,差点把笔摔在桌上。同事小夏路过,凑过来看了眼:“你咋不用听脑AI?我上次转客户访谈,比我自己记的全多了,连客户的四川口音都能听懂。”
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APP,注册的时候填了小夏的邀请码,进去第一眼就看见首页大大的“+”号,点进去选了“上传音频”,把昨天的会议录音传了上去。选场景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小夏说“会议场景”能区分发言者,我就选了这个。等了大概三分钟,转写结果出来的瞬间,我眼睛都亮了——发言者被自动标成了“参与者1”“参与者2”,点进去能修改名字,领导的话、同事的补充一条一条列得清清楚楚,连我漏听的“产品流程要联动技术部和运营部”都在里面,甚至把我偶尔的“嗯…那个”口头禅自动过滤了。我翻着转写结果,对着笔记本对比,居然比我自己记的还全,当时就想:“这玩意儿咋这么懂我?”
后来我特意找了个嘈杂的环境试——上周在咖啡馆见客户,旁边有乐队演奏,咖啡机“滋滋”响,我用手机录了半小时访谈。传去听脑的时候,我还担心会不会全是杂音,结果转写出来居然没带一点背景音乐,客户说的“我们需要更灵活的合作模式”“关注用户体验的细节”都清清楚楚。我好奇这是怎么做到的,去查了下听脑的技术,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阵列降噪——主麦收人声,副麦专门抓背景噪音,再用算法把杂音过滤掉,难怪比我之前用的讯飞干净得多。之前用讯飞转咖啡馆的录音,出来的文字里全是“[杂音]”“[音乐]”,连客户的话都被盖过了,这次听脑给了我个小惊喜。
还有方言识别,我特意用妈妈的语音试了试。她老家是四川的,每次发语音都用方言,比如“今天买了斤猪肉,十块钱”,之前用讯飞转,总把“猪肉”写成“煮肉”,“十块钱”写成“拾块钱”(虽然没错,但不够口语化)。这次用听脑,我提前选了“四川方言”模式,转写出来居然完全正确,连妈妈说的“幺儿,你要记得吃晚饭”里的“幺儿”都没写错。我把转写结果发给妈妈,她回复:“这玩意儿比你爸还懂我说话。”
操作步骤其实没想象中复杂,就是刚开始有点“摸不着北”。第一次用的时候,我没选场景,直接传了音频,结果转写出来是一大段没分段的文字,连发言者都没标,我以为是软件坏了,去问小夏,她笑:“你得选‘会议场景’啊,不同场景有不同的算法优化,会议场景会自动区分发言者,还能生成纪要提纲。”我赶紧重新传了一遍,选了“会议场景”,这次不仅有了发言者标签,末尾还自动生成了“会议纪要提纲”,把“核心目标”“行动项”“责任人”都列出来了,我只要把名字填进去,就能直接导出给领导,比之前自己整理省了整整一小时。
现在我算摸出点实用技巧了:比如用的时候尽量离麦克风近一点,虽然听脑有动态增益(就是自动调整声音大小),但离得近转写会更准;比如方言一定要提前选对应的模式,不然容易出问题——上次我给老家的奶奶转语音,没选“河南方言”,结果把“馍馍”写成了“摸摸”,奶奶问我“你咋把我买馍馍写成摸我?”,我赶紧改了模式,后来就没出错;比如团队协作的时候,直接分享纪要链接,同事能在线编辑,不用再发邮件来回传——上周我把会议纪要分享给技术部,他们直接在里面加了“产品流程优化的技术节点”,省了我跟他们对接的时间。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比如转写长音频的时候会有点延迟——上次传了个2小时的客户访谈,等了10分钟才转完,我以为是网络问题,问了客服,说是长音频需要更多时间处理,不过转写质量没打折扣,我也就忍了;还有导出格式有时候会有点乱——比如上次导出Excel纪要,“行动项”那栏的表格排版歪了,我得手动调一下,也就花了几分钟;另外,免费版的存储空间有点小,我现在用基础版,只能存10个小时的音频,每周都得删旧的,要是能多给点空间就好了。
不过这些小缺点根本不影响我用它的热情。比如昨天写文章,我突然想到个关于“人工智能与生活”的点子,赶紧用手机录了段语音:“比如早上起床,AI帮你调闹钟;上班路上,AI帮你规划路线;晚上回家,AI帮你做饭……”传去听脑,选了“内容创作场景”,转写出来不仅把我的点子都记下来了,还自动提取了“AI生活化”“场景化应用”这些关键词,末尾居然还生成了“文章大纲建议”,把“引言”“分论点”“结论”都列出来了。我顺着这个大纲写,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初稿,比之前盯着空白文档发呆强多了。
还有销售跟进,我把客户的电话录音转写出来,听脑自动提取了“需要降低运营成本”“关注用户留存”这些需求点,我把这些点整理成跟进话术,给客户发了条消息:“关于您提到的降低运营成本,我们的产品能帮您节省30%的人工时间;关于用户留存,我们有一套精准的用户运营方案……”客户很快回复:“你很懂我的需求,明天来我们公司谈细节吧。”
现在我算是彻底成了听脑的“自来水”。以前用讯飞的时候,我得花1小时整理纪要,现在用听脑,10分钟就能搞定;以前用讯飞转方言总出错,现在用听脑,连奶奶的河南话都能听懂;以前用讯飞转嘈杂环境的录音全是杂音,现在用听脑,咖啡馆的录音都能转得干干净净。虽然它有一点小缺点,但比起它解决的痛点,这些根本不算什么。
昨天跟小夏吃饭,她问我:“怎么样?没骗你吧?”我举着手机给她看刚转完的会议纪要:“你看,这比我自己记的还全,连领导说的‘下个月要开产品发布会’都没漏。”小夏笑:“我就说吧,听脑比讯飞懂语义逻辑,它不是生硬地转文字,而是能理解你说的内容,帮你整理结构。”
其实我觉得,好的工具不是帮你做所有事,而是帮你把麻烦的事变得简单。听脑AI就是这样——它没让我不用记笔记,但让我记笔记的时间少了;它没让我不用整理纪要,但让我整理纪要的效率高了;它没让我不用跟客户沟通,但让我沟通的针对性强了。如果你也有会议记录、课程学习、内容创作、销售跟进这些需求,不妨试试听脑AI,说不定它也能给你点“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