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澳大利亚关于移民的争论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说实话,这事儿已经不是第一次闹腾了,可这回的声音有点不一样——不少专家直接开口喊话,说如果再不改变思路,将来澳洲可能得“求着人来”才行。这么一听,是不是觉得有点悬?其实仔细琢磨,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大家都知道,前几年澳洲政府为了缓解房价压力、保护本地就业机会,一直在收紧移民政策。表面上看,这招挺硬气,可背后的隐忧也慢慢浮出水面。你要问什么隐忧?最直接的就是出生率跌得让人心慌。根据官方数据,现在每名妇女平均只生1.5个孩子,而想要维持人口稳定,起码得2.1个才够用。这么算下来,不光新生儿数量跟不上节奏,将来的劳动力和纳税人都要缩水。
我跟你说,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问题。有位未来学家Rocky Scopelliti就直言不讳:到2060年,每个65岁以上老人身后只有不到3个工作年龄的人撑着,比起1970年代7个人养一个老人的局面,那差距大得吓人。他还补了一句:“低出生率带来的麻烦比全球变暖还棘手。”你说是不是夸张?可现实摆在那儿,到时候医疗、养老金、住房全都扯不开关系,一个接一个问题砸过来,看谁能顶住?
其实这种情况也不是澳大利亚独有,日本和韩国早就尝过苦头了,因为出生率持续低迷,他们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各种社会福利资金短缺,说白了,就是年轻人太少撑不起整个盘子。而且,全世界范围内都差不多,到2070年左右全球人口达到高峰后,也会逐步往下掉。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马斯克怎么评价,他曾经公开表示,人类真正的大麻烦是没人愿意生娃,“大家以为地球快装满,其实远没到那份上。”
眼下别国动作比我们快多了,比如加拿大,人家不仅简化签证流程,还给技术人才各种家庭友好政策,把吸引年轻工程师、护士这些稀缺资源当成国家战略玩命搞。所以Scopelliti警告:“未来国家之间拼的不再是石油,而是谁能抢到更多人才。”换句话讲,要是咱们还按老套路挑三拣四,很可能被更灵活、更开放的对手甩开几条街。
当然啦,有些朋友会问,那难道只能靠放宽移民解决吗?答案肯定没那么简单。堪培拉国立大学的人口学教授彼得·麦克唐纳分析过,现在很多年轻女性之所以迟迟不考虑生娃,无非就是生活压力大——房价高、教育周期长,再加上职场竞争激烈,不安定、不敢冒险成家很正常。他建议政府两招齐下:一边抓经济适用房,让普通家庭买得起;另一边把托儿服务做便宜做优质,让爸妈们没有后顾之忧。我觉得他说得蛮实在,总不能指望光靠嘴皮子劝人生孩子吧?
当然,从长远来看,吸引外部人才依然重要,而且我们并非毫无优势。一流高校资源丰富,政治环境稳定,还有亚洲近邻市场这些先天条件,只不过如何把这些潜力转化成人口红利,就看政府有没有魄力布局新战略。“我们应该成为每个人梦想落脚的地方,”Scopelliti这样形容,“但这需要系统性的改革,包括改善居住环境,提高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便利度等等。”
说到底,这场关乎未来几十年的博弈,没有捷径可走。如果只是消极应付等问题爆发,那真的只能坐等“求人进门”的一天。不如趁现在未雨绸缪,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你觉得呢?如果让你选,是继续观望还是提前行动,会怎么选呢?
#热点观察家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