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建国开始,到1644年结束,锦衣卫和东厂作为两大监察系统,几乎覆盖整个王朝时期。除了朱元璋创建的锦衣卫和朱棣设立的东厂,还有一个短暂存在的监察组织,即西厂。那么,这个组织具体如何运作?在已有锦衣卫和东厂的情况下,明宪宗为什么坚持设立它,尽管面临大臣们的抵制?
西厂的全称是西缉事厂,由明宪宗朱见深在1477年创立,负责人是太监汪直。西厂与东厂在人员来源上相似,都从锦衣卫中挑选核心成员。但在职责范围上,西厂更广。东厂主要负责监督官员行为,除明朝晚期魏忠贤掌权时段设有牢房关押异见者外,大多时期东厂无独立监狱,抓捕对象需移交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东厂仅派员参与。而西厂拥有自家牢房,能不经皇帝批准直接逮捕高官,这使得其执法权限超过东厂。
朱见深为什么要在现有机构外新增西厂?原因之一源于他早年经历,这些事件为他后来强化监察埋下基础。朱见深生于1447年12月19日。1449年土木堡事件发生,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其弟朱祁钰暂管国事,并立朱见深为储君。但不久,朱祁钰登基,改元景泰。在朱祁钰和于谦协作下,明军守住京城,击败瓦剌。随着朱祁钰地位稳固,他废朱见深储位,改立其子朱见济。1457年,朱祁钰重病,石亨和曹吉祥等支持朱祁镇复位。朱祁镇重掌权力后,处死于谦等人,再次册朱见深为储君。
这些过程显示,朱见深虽为储君,但早年多次卷入权力更迭。他的储位曾得而失、失而复得。这种反复让他在性格上形成不稳倾向。复为储君后,他担心地位再失。登基后,他疑虑某些势力可能反叛,威胁统治。这种倾向导致他口吃,也促使他选择比自己年长17岁的万贵妃。更重要的是,这种性格影响他在位时,忽略大臣反对,创立西厂,并赋予其更大权限,以压制异见,维护皇权。
明朝历史上存在一种现象:皇帝个人能力强、登基后自信足的,对监察机构的依赖较小。例如朱高炽、朱瞻基、朱祐樘、朱载垕,他们尽量恢复文官体系,这时期出现仁宣之治、弘治中兴、隆庆中兴等繁荣局面。反之,能力较弱、不自信的皇帝,对监察机构依赖更重,如朱见深、朱厚照、朱由校。朱见深执政时,为于谦平反,处理荆襄流民,打击女真部落,减税等举措,显示其作为守成君主的作为。但西厂的设立,成为成化年间政治环境恶化的象征,也留在他一生记录中。至于朱厚照和朱由校,他们倚重刘瑾和魏忠贤,导致太监专权,反对者被关押迫害,这两个时期成为明朝政治低谷。
另一个原因,是朱见深时代内外环境复杂,让他需借西厂稳固局面。从稳政角度,西厂确实发挥一定作用,但其主要做法涉及侵犯权益、随意抓捕官员,故正面效果有限。朱见深从父皇明英宗接手一个内外动荡的局面。内部,于谦冤杀影响持续,流民起事,杀害官吏。外部,女真、蒙古鞑靼、瓦剌对北部边境干扰不断。
面对这些,朱见深采取措施稳局,上台首事即诏令为于谦平反。随后,安定荆襄流民,派军击退女真挑衅,击败努尔哈赤远祖。他还启用李贤、彭时、商辂、杨廷和等官员,处理内政井井有条。但因能力限制,这些举措未根治问题。对外,河套边患未除,蒙古威胁持久。对内,明英宗遗留的传奉官问题造成吏治败坏,还影响皇权——嫔妃和太监能以朱见深名义买卖官职。这让他认为皇权未彻底稳固,朝中仍有势力挑战。
为全面稳固统治,打击反对集团,朱见深在内忧外患未解的环境中创立西厂,并给其更大权限监视官员。西厂存在期间,虽造成负面,如侵犯权益、随意拘押,但客观上也打击腐败。例如,福建官员杨晔利用职权,与父亲在地方作恶,欺凌民众,还计划出海为盗。有人举报,杨晔贿赂官员试图逃脱。汪直获知后,速将杨晔抓入西厂审问,杨晔供认作恶和贿赂行为,最终被朱见深处置。若无西厂,杨晔可能继续逍遥,危害民众。
正因西厂客观上有打击不法、稳固作用,在朱见深时代内忧外患未平的背景下,有一定意义。但鉴于明朝整体监察体系历史评价负面,西厂被视为朱见深的政治标记。我们不能因其部分作用,而视之为推动王朝进步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