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全球舞台上,曾凭借一套炉火纯青的战略组合拳,精准瓦解过不少强大对手。那是一部久经考验的“胜利剧本”,从冷战的落幕,到昔日帝国的衰颓,似乎无往不利。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当这套看似万无一失的剧本,近年被搬到中国面前时,却频频失灵。过去那支屡试不爽的关税大棒,竟未换来预期的屈服。
曾经屡次奏效的军事施压,反倒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坚决回击。这究竟是剧本偶发性的失误,还是它撞上了一个根本无法被“格式化”的对手?
深入这场战略博弈的幕后,我们或许会发现,这远非简单的国力较量。这根本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一次正面且彻底的冲突。
旧剧本,为何不再灵?
回溯历史,美国所惯用的战略playbook并非神秘莫测。它有一套标准的颠覆流程,仿佛三幕剧,环环相扣,清晰可见。
剧本的第一幕,总是从内部瓦解开始。其核心手段,在于巧妙挑动目标国家内部的民族矛盾,甚至扶植所谓的“国中之国”,以期制造深层的离心力。
曾几何时,苏联复杂的民族构成,便被这套策略深度利用,一步步走向了内部分裂的结局。
而在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崩溃中,对独立运动的支持,乃至间接制造类似印巴分治的内部分裂,都加速了旧秩序的瓦解。
中东地区的库尔德人问题,同样被视为是此策略的延伸,旨在区域内培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作为可资利用的棋子。
第二幕,通常是外部绞杀。这往往通过制造历史遗留的领土纠纷,或是构建紧密的军事政治同盟来实现,旨在形成对目标国家的战略围堵和挤压。
殖民时代遗留的国界线争端,曾被精心利用,成为许多区域冲突的引爆点。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在美国的战略棋盘上,往往能转化为钳制对手的有效工具。
近年来,华盛顿致力于构建所谓“亚洲版北约”的企图,正是这种外部绞杀策略的最新体现。其核心意图,在于从政治和军事层面,对中国形成一个坚固的包围圈。
剧本的第三幕,则是极限恐吓。这包括祭出经济制裁,比如当年对苏联砸盘油价,使其经济濒临崩溃;也包括直接的军事威慑,制造高度紧张的摊牌气氛,逼迫对手在重压下妥协让步。
二〇一六年的南海对峙事件,便是美国运用军事威慑试图施加压力的一个典型案例。彼时,美国派遣航母战斗群进入争议海域,意图制造地区紧张,逼迫中国就范。
这套剧本,逻辑自洽,可复制性强,曾是美国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的锐利武器。自二〇一八年起,华盛顿便将其全面且高强度地应用于中国身上。
化解“套路”,见招拆招
然而,面对美国这套精心设计的“胜利剧本”,中国的应对方式,却让其每一步都偏离了预设轨道,最终导致了剧本的系统性失灵。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面对所谓的“内部瓦解”策略,例如以“新疆棉花”为幌子的舆论攻击,中国并未陷入西方媒体设定的自证清白泥潭。
相反,中国采取了一种釜底抽薪的“开放验证”策略。大规模邀请全球媒体、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要前往新疆进行实地参观。
同时,中国还对多国实施了单方面落地免签政策,极大便利了世界各地民众亲身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通过让事实说话,谣言的市场便大大萎缩,最终达到了不辩自清的效果。
在应对“外部绞杀”的策略上,特别是美国试图构建“亚洲版北约”的围堵时,中国没有选择直接拆解这一同盟的传统路径。
中国而是“另辟蹊径”,将战略重心转向了外部空间。大力发展并不断扩大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组织成员。
通过吸纳更多成员,这些原本就具备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平台,其战略分量和地缘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期,国际调解院的成立,更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这些举措,使得美国所构建的包围圈,其战略价值被有效稀释,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困囿效力。
二〇一六年的南海对峙,是美国“极限恐吓”策略的一次直接展示。美方航母战斗群气势汹汹,意图制造地区紧张,逼迫中方做出退让。
然而,中国展现了异常坚定的战略定力。并未被其阵仗所吓倒,而是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明确传递出绝不退缩的信号。
最终,面对中方坚决的立场,美方航母战斗群不得不撤离。这次对峙的结局,以美方的主动退却而告终,彻底打破了美国预设的“恐吓-屈服”循环。
至于那场始于二〇一八年的关税战,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极限施压的经济手段,迫使中国在贸易谈判中屈服。
然而,中国采取了强硬且精准的反制措施,对美国商品同样征收高额关税。这场贸易冲突,最终未能达成美国预期的目标。
相反,关税战导致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也承受了相应的经济后果,似乎也印证了那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近日,一些观察人士甚至认为,美国正试图在中国周边地区,如印巴、中东、东南亚等地,复制“乌克兰模式”,制造冲突,意图拖中国下水,消耗其发展资源。
然而,中国对此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策略。在相关地区冲突发生时,保持了高度克制,避免直接的军事介入。
通过积极的外交斡旋和其他非军事手段,迅速介入并控制事态,促使冲突迅速降温。这种“以静制动”的策略,有效避免了被动卷入,瓦解了美国预设的消耗战剧本。
文明基因,才是王牌
美国这套剧本的失灵,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具体的战术执行,而是在于两种战略思维模式的本质差异。这可以被视为一场“模型复刻”与“历史推演”的深刻对决。
美国的战略思维,根植于其两百余年的建国史。特别是其在冷战中取得胜利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非黑即白的对抗模型。
这种思维的优势在于其高效性和标准化,能够在短期内对全球事务做出反应,并且多次复制成功经验。
然而,这种模型化的思维,也带来了其固有的劣势:僵化与缺乏深度。它倾向于将复杂的国际关系简化为固定公式,难以应对超出其模型预设的变数。
曾几何时,亨利·基辛格这位深谙国际政治的美国前国务卿,于一九九九年在上海发表演讲时,就曾指出中美两国在历史观念上的根本差异。
他强调,美国作为一个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其看待世界的方式,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这句看似简单的对比,实则道出了两国战略思维的深层分野。
相反,中国的战略决策,其根基深植于五千年连绵不绝的文明史所形成的庞大“案例库”。这其中,包含了无数次王朝更迭、战争博弈、合纵连横的经验与教训。
这些历史的沉淀,如同一个无形的智慧宝库,使得中国在面对各种外部谋略时,能够迅速“识别”其本质,并从历史中找到对应的“反制预案”。
这种“历史推演”的思维,赋予了中国极高的适应性和预判能力。它不是简单地复制模型,而是根据具体情境,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最符合当下需求的多维解决方案。
《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古老智慧,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复杂策略,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战略观念。这些并非死板的教条,而是活用的智慧。
同时,中国人民在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坚韧意志和集体主义文化基因,也构成了其战略应对的重要支撑。
从大禹治水,到抗美援朝战场上零下四十摄氏度中啃食冻土豆的长津湖战役,再到山头被敌机削低两米依旧坚守的上甘岭战役,无不体现着这种民族韧性。
而在近年来的新冠疫情应对中,中国仅用十天便建成火神山医院,数万医护人员逆行支援武汉,再次展现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和人民坚不可摧的意志。
甚至连一些匿名的西方军事专家和分析家也曾私下承认,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经验相比,美国惯用的谋略显得相对“初级”。他们似乎才刚刚“醒悟”过来,依据旧剧本制定的策略,对中国而言,效果寥寥。
这种觉醒,并非空穴来风。有数据显示,美国曾拨款十六点二五亿美元,雇佣所谓的“水军”在全球范围内抹黑中国形象,试图通过舆论战制造内部混乱。然而,这些投入巨大的“阴谋诡计”,最终也未能奏效。
终局:谁来续写新篇?
回到最初的疑问,美国的剧本失灵并非偶然。这更像是其“模型复刻”的方法论,在遭遇中国“历史推演”的战略体系时,发生了根本性的不兼容。
这场中美之间的博弈,其真正的较量,早已从具体的攻防招式,上升到了战略思想维度的竞争。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国力对抗,而是两种文明智慧的深层对话。
旧有的剧本,无论特朗普总统今年是否再次将它们以新的形式搬上舞台,其核心逻辑已然被证明失效。
未来,真正能够定义这场博弈胜负的,将不再是谁能够更好地执行旧有剧本,而是谁能够率先写出并适应新时代全球格局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