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3年开始,有了苏联的帮助,中国大力推行了“一五计划”(里头有156个工业支援项目),从那以后,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就像按下了快进键,迅速推进。
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就从之前那个落后的农业国家,摇身一变,成了能自己造飞机、大炮和军舰的工业强国。
据有关资料大概算了一下,苏联给中国的援助大约有25亿美元。虽然跟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比起来,这笔钱可能不算多,但考虑到当时的情况,这已经是苏联能给中国的最大支持了。
要说起来真是挺让人惊讶的,从一个农业不发达的国家,变成能造喷气飞机、坦克、大型军舰的重工业强国,英国花了50年,德国花了35年,苏联花了20年,可咱们中国,仅仅用了一个五年计划就做到了!
大家都能看到一五计划在工业建设上取得的成就:鞍山钢铁厂开始运作了,沈阳的第一机床厂也投入生产,还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已经造出了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那么,为啥苏联会在我们中国刚建国,啥都还没建好的时候,给予我们那么大力的帮助呢?说白了,就像人们常说的,天下人忙忙碌碌,都是为了利益而来往啊。
那时候的国际情况是这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大变,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就开始了冷战。
1948年,美国搞了个马歇尔计划,想帮二战后满目疮痍的西欧和日本重建武装。到了1949年,美国又拉着一帮国家成立了北约,把苏联团团围住,形成了一个大军事联盟,给苏联带来了很大的外部压力。
这时候,苏联很需要更多新成立的国家来支持它,尤其是在军事方面能帮忙分担一些。而跟苏联接壤的新中国,就成了苏联最想拉拢的帮手。
那时候,尽管已经打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世界的主旋律并非和平与发展,而是冷战和准备打仗。朝鲜战争停火后,美国的重心又放回了欧洲,北约这个军事联盟也开始组建,感觉第三次世界大战马上就要爆发了。
对苏联而言,新中国在朝鲜战场上打赢的那一仗,让苏联的领导人们对这个新兴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很高的期望。
不过,那时候中国的两个大问题也显现出来了。一个是,中国虽然战争潜力挺大,但工业不行,光靠农业国的这点生产力,根本没法跟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对抗。
苏联方面甚至觉得,亚洲有可能会成为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关键地方。
同时,中国和那时候的苏联一样,都碰到了西方国家的试探或者大规模进攻的威胁,但那时候的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支撑不起一连串的战争。要是想在世界上说话有分量,那就得帮扶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国家。
因此,全力协助中国发展,是当时苏联不得不采取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另外,苏联主要是发展重工业的,但因为人口多和农业方面的限制,轻工业一直没能跟上重工业的步伐。所以,援助中国就成了他们一个机会,可以补充苏联所缺的轻工业产品。
虽然那时候中国的经济规模不算大,但拥有众多的人口确实是个很大的优势,农业生产挺给力,轻工业发展起来也相对容易些。
看看苏联那边,虽然它挺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重武器制造上还算硬气,但轻工业可就惨了,尤其是食品和纺织这些行业,因为战争啥的,都快垮掉了,情况非常糟糕。
这种时候,新中国的经济方式和苏联挺搭配的,中国能帮苏联补上轻工业短板,而苏联呢,能推动中国的重工业发展。
不过,要吃中国产的,穿中国造的,那当然也得花钱。因此,那时候苏联唯一能炫耀的就是军事工业这些技术了。
苏联帮新中国搞工业化时,给咱们送来了工业设备和先进技术,而咱们呢,就给苏联提供原材料、农产品、吃的还有轻工业产品,这样一来,两国都得了好处,实现了共赢。
另外,那时候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挺特别。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时候,苏联给了我们很多军费和武器装备上的帮助,这让两国人民感觉就像亲兄弟一样。
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志愿军表现出的“超级轻步兵”威力,硬是把美军逼退到了三八线那边,同时也让苏联瞧见了新中国的实力和后劲。
苏联当然也想通过帮忙新中国搞工业化,让中国能在亚洲抗衡日本和美国,这样苏联就不用在东边和西边都那么紧张了,压力能小点儿。
因此,在“一五计划”那会儿,苏联帮咱们搞工业化的项目,一开始是50个,后来加到了156个,而且全都是像电力、机械这些很重要的重工业大工程。
其实,也可以这么说,苏联的援助是10万多志愿军战士拿鲜血和生命争取来的。
因此,说苏联帮助中国搞工业化其实不太准确(因为我们也给了钱的),这更多是那时候复杂国际形势下,各国为了自身利益互相帮忙和较量的一种做法,是个不得不走的路子,苏联自然也没有理由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