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芋汐以350.22分的绝对优势捧起全运会金牌时,全红婵正低头看着自己缠满肌贴的脚踝,低声对记者说:“可能是自己不够努力。”
这张赛后合影中,冠军陈芋汐笑容灿烂地站在中心,而全红婵却默默缩在角落,眼神里透着一丝茫然。
更讽刺的是,这场比赛的分差接近40分——全红婵成名以来的最差战绩,竟与她巅峰时期创造的世界纪录几乎持平。
网友炸锅了:“体育圈的现实就这么赤裸裸? 成绩好时众星捧月,失意时连站位都要让位? ”
全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的五轮动作,彻底暴露了两位顶尖选手的现状。
陈芋汐和掌敏洁从第一跳开始就稳居第一,每一轮得分都碾压对手,最终以350.22分夺冠,领先亚军近30分。
而全红婵和王伟莹在第四跳的407C动作出现重大失误,仅得71.04分,直接跌至第五名。
陈芋汐的稳定近乎“冷酷”。
她和掌敏洁虽是临时组合,但半年来磨合得无懈可击,起跳、空中姿态、入水同步性全部接近满分。
反观全红婵,第二跳的301B动作就因水花控制不佳失分,后续动作更是越跳越紧。
教练何威仪赛前透露:“她胫骨、踝关节全是伤,每次训练完都要扶着栏杆走路。” 但全红婵赛后绝口不提伤病,只反复说“自己不够努力”。
全红婵的失利背后,是运动员最残酷的两大坎:伤病和发育关。
今年5月后,她因距腓前韧带损伤和关节腔积液停赛183天,直到全运会才复出。
跳水运动员每次入水,脚踝承受的压力是体重的数倍,而全红婵的脚踝早已缠满深色肌贴。
更棘手的是,18岁的她半年内身高增长10厘米,体重增加10公斤。
这对需要精准控制身体的跳台选手堪称“致命打击”。
以往她凭借娇小身材轻松完成“水花消失术”,如今却要重新适应每一跳的旋转惯性和入水角度。
尽管她仍在团体赛中夺金,但双人赛的连续失误证明,身体变化已直接影响技术稳定性。
赛后合影中,陈芋汐手捧鲜花站在前排中心,全红婵却隐没在后排角落。
这场景似曾相识——今年5月李宁品牌与中国奥委会的签约仪式上,陈芋汐站在创始人李宁身旁,全红婵同样靠边站。
当时粉丝直接涌入直播间退货,抗议品牌“看人下菜碟”。
体育圈的“C位规则”早已不是秘密。
国乒拍摄宣传照时,孙颖莎因157周世界第一纪录稳站中心,王楚钦和王曼昱只能靠边。
但全红婵的站位仍引发争议:难道一次失利就足以让她从“国民宠儿”变成“背景板”?
有网友翻出旧照反驳:“去年全红婵和李宁互动时站C位,品牌还靠她带货销量涨200%,如今成绩波动就被冷落? ”
陈芋汐的夺冠,不仅是技术胜利,更是心态的碾压。
经历过去网暴的她,如今面对比赛时眼神坚定,甚至能在赛后主动鼓励全红婵:“希望她尽快恢复,我们一起走向更大舞台。” 而全红婵的迷茫几乎溢出屏幕。
记者问“未来还跳水吗”,她犹豫几秒后轻声说:“再说吧。”
这种心态波动在高水平运动员中并不罕见。
巴黎奥运会上,张本智和在决胜盘崩盘后跪地痛哭;王艺迪则靠教练一句“就当比赛已经输了”逆转夺冠。
体育心理学研究指出,运动员在压力下容易陷入“威胁反应”,导致技术动作变形。
全红婵的强颜欢笑——“我觉得我真棒,能坚持完比赛就很厉害”——更像是一种自我催眠。
全红婵的遭遇折射出体育圈的另一重现实:运动员价值与粉丝经济深度绑定。
李宁品牌曾因全红婵一句“李宁伯伯”登上热搜,产品搜索量暴增200%。
但当她成绩下滑,粉丝立刻用退货表达不满,部分商品退货率从3%飙升至72%。
这种“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粉丝文化,反而加剧了运动员的压力。
陈芋汐当年被网暴时坦言:“差点想逃离10米台。” 而全红婵如今面对的不只是身体挑战,还有外界将她与陈芋汐的每一次对比都放大为“时代更迭”的叙事。
当全红婵说“可能我不够努力”时,她到底在向谁道歉? 是教练、粉丝,还是那个14岁横空出世的天才少女? 体育圈的残酷在于,它一边用“友谊第一”包装温情,一边用成绩和站位划分座次。
如果连一张合影都能成为衡量运动员价值的标尺,那么我们追捧的究竟是体育精神,还是成王败寇的剧本?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